大肠杆菌感染可能会引起腹泻。大肠杆菌是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之一,但部分致病性菌株可导致胃肠炎,表现为腹泻、腹痛等症状。
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进入人体后,其产生的肠毒素或侵袭性作用会刺激肠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常见症状为水样便或黏液便,每日排便次数明显增多,可能伴随腹部绞痛、恶心呕吐。部分菌株如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还可引起血便,严重时导致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感染后症状通常持续3-7天,婴幼儿和免疫力低下者症状可能更显著。
少数情况下,某些特殊血清型大肠杆菌感染可能仅表现为轻度腹部不适或短暂排便异常。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初期可能仅有低热或无发热,但后期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免疫功能正常者接触非致病性大肠杆菌通常不会出现腹泻症状。
预防大肠杆菌感染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未经灭菌的乳制品,肉类需充分加热。出现持续腹泻、血便或脱水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通过粪便培养明确病原体后针对性治疗。日常可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避免滥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