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寻常型痤疮、聚合性痤疮、暴发性痤疮、药物性痤疮和新生儿痤疮五种主要类型。
1、寻常型痤疮:寻常型痤疮是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粉刺、炎性丘疹和脓疱。发病与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等因素有关。患者可出现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等非炎性皮损,以及红色丘疹、脓疱等炎性表现。治疗可遵医嘱使用阿达帕林凝胶、过氧苯甲酰乳膏、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等药物。
2、聚合性痤疮:聚合性痤疮属于较严重的类型,特征为深在性炎性结节、囊肿和窦道形成。皮损常融合成片,愈后易遗留明显瘢痕。该类型可能与遗传因素、雄激素水平异常有关。患者除常规治疗外,可能需要口服异维A酸软胶囊或进行皮损内注射治疗。
3、暴发性痤疮:暴发性痤疮起病急骤,表现为多发性炎性结节和脓疱,常伴有发热、关节痛等全身症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异常反应有关。治疗需系统使用泼尼松片等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配合多西环素片等抗生素。
4、药物性痤疮:药物性痤疮由某些药物诱发,皮损形态类似寻常型痤疮但分布更广泛。常见诱因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锂剂、异烟肼片等。治疗关键是停用可疑药物,局部可应用维A酸乳膏改善症状。
5、新生儿痤疮:新生儿痤疮发生在出生后数周内,表现为面部红色丘疹和脓疱。与母体雄激素刺激皮脂腺增生有关。多数病例可自行消退,严重者可短期使用红霉素软膏等温和外用药。
痤疮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用手挤压皮损。饮食宜清淡,减少高糖高脂食物摄入。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洁面产品,避免使用油性化妆品。不同类型痤疮的治疗方案差异较大,建议在皮肤科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定期复诊评估疗效。对于中重度痤疮,早期干预有助于预防永久性瘢痕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