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桃子前需要清洗、去皮或去核、检查成熟度、避免空腹食用、注意过敏反应等步骤。
1、清洗:桃子表面可能残留农药或灰尘,需用流动清水反复冲洗,也可用软毛刷轻刷表皮。清洗后建议用厨房纸擦干水分,减少细菌污染风险。对表皮绒毛敏感者可戴手套操作,避免皮肤瘙痒。
2、去皮或去核:桃核含有微量氰苷类物质,需彻底去除。去皮可减少绒毛刺激,用刀在顶部划十字后沸水烫10秒更易剥皮。果肉与核连接处的红色纤维较硬,建议剔除以提升口感。
3、检查成熟度:轻压桃蒂周围有弹性、散发果香表示成熟,过硬需常温放置1-2天后熟。表皮有淤斑或发酵味说明过熟,果肉褐变则不可食用。未成熟桃子含较多单宁,易引发胃肠不适。
4、避免空腹食用:桃子含果酸和膳食纤维,空腹吃可能刺激胃黏膜。建议餐后1小时食用,每次不超过2个。胃肠功能较弱者可蒸煮软化纤维,糖尿病患者需控制摄入量。
5、注意过敏反应:桃毛和果皮蛋白易引发过敏,表现为口唇肿胀或皮疹。首次食用建议少量尝试,儿童需家长观察2小时。过敏体质者可选油桃替代,出现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
日常可将桃子与酸奶搭配平衡酸度,制成奶昔时保留果皮营养但需现做现喝。储存时用透气容器装盛,避免冷藏超过3天。选择无裂痕、果蒂鲜绿的桃子更安全,腐烂部分即使切除也可能存在霉菌污染。食用后出现腹痛腹泻应及时补充电解质,必要时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