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主要由阑尾管腔阻塞、细菌感染、胃肠功能紊乱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转移性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阑尾炎发病机制主要有阑尾管腔阻塞、细菌入侵、神经反射等因素。
1、阑尾管腔阻塞阑尾管腔阻塞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病因。粪石、淋巴滤泡增生、异物、肿瘤等均可导致阑尾管腔阻塞。阻塞后阑尾黏膜分泌黏液积聚,导致管腔内压力升高,影响血液供应,黏膜屏障受损,细菌侵入阑尾壁各层。患者可能出现脐周疼痛后转移至右下腹的典型症状。治疗需手术切除阑尾,常用术式有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和开腹阑尾切除术。
2、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急性阑尾炎的重要致病因素。阑尾管腔阻塞后,管腔内细菌大量繁殖,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厌氧菌等肠道菌群。细菌及其毒素可穿透受损的黏膜屏障,引起阑尾壁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为右下腹固定压痛、反跳痛,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治疗需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钠注射液、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控制感染,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3、胃肠功能紊乱胃肠功能紊乱可能导致阑尾排空障碍,诱发急性阑尾炎。饮食不当、肠道菌群失调、胃肠神经调节异常等因素均可影响阑尾正常蠕动功能。患者早期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前驱症状。改善生活方式如规律饮食、适量运动有助于预防,急性发作时需及时就医。
4、神经反射因素神经反射因素在急性阑尾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胃肠道受刺激时,可通过内脏神经反射引起阑尾肌肉和血管痉挛,导致阑尾壁血液循环障碍。这种情况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起病急骤,疼痛明显。临床需与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疾病鉴别,确诊后需尽早治疗。
5、其他因素其他少见因素包括遗传易感性、免疫功能异常等。某些基因多态性可能增加阑尾炎发病风险。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更易发生严重感染。这类患者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诊断时需结合影像学检查。治疗需个体化,兼顾基础疾病管理。
预防急性阑尾炎应注意保持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适量摄入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出现不明原因腹痛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阑尾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需遵医嘱进行康复,定期复查,注意切口护理,避免剧烈运动。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逐步恢复正常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