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主要由阑尾管腔阻塞、细菌感染、胃肠功能紊乱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转移性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阑尾炎发病机制主要有阑尾管腔阻塞、细菌入侵、神经反射等因素。
1、阑尾管腔阻塞阑尾管腔阻塞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病因。粪石、淋巴滤泡增生、异物、肿瘤等均可导致阑尾管腔阻塞。阻塞后阑尾黏膜分泌黏液积聚,导致管腔内压力升高,影响血液供应,黏膜屏障受损,细菌侵入阑尾壁各层。患者可能出现脐周疼痛后转移至右下腹的典型症状。治疗需手术切除阑尾,常用术式有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和开腹阑尾切除术。
2、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急性阑尾炎的重要致病因素。阑尾管腔阻塞后,管腔内细菌大量繁殖,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厌氧菌等肠道菌群。细菌及其毒素可穿透受损的黏膜屏障,引起阑尾壁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为右下腹固定压痛、反跳痛,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治疗需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钠注射液、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控制感染,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3、胃肠功能紊乱胃肠功能紊乱可能导致阑尾排空障碍,诱发急性阑尾炎。饮食不当、肠道菌群失调、胃肠神经调节异常等因素均可影响阑尾正常蠕动功能。患者早期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前驱症状。改善生活方式如规律饮食、适量运动有助于预防,急性发作时需及时就医。
4、神经反射因素神经反射因素在急性阑尾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胃肠道受刺激时,可通过内脏神经反射引起阑尾肌肉和血管痉挛,导致阑尾壁血液循环障碍。这种情况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起病急骤,疼痛明显。临床需与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疾病鉴别,确诊后需尽早治疗。
5、其他因素其他少见因素包括遗传易感性、免疫功能异常等。某些基因多态性可能增加阑尾炎发病风险。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更易发生严重感染。这类患者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诊断时需结合影像学检查。治疗需个体化,兼顾基础疾病管理。
预防急性阑尾炎应注意保持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适量摄入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出现不明原因腹痛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阑尾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需遵医嘱进行康复,定期复查,注意切口护理,避免剧烈运动。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急性阑尾炎典型症状主要有转移性右下腹痛、胃肠道反应、发热、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急性阑尾炎是阑尾的急性化脓性炎症,需及时就医处理。
1、转移性右下腹痛早期表现为中上腹或脐周隐痛,6-8小时后疼痛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麦氏点。疼痛可能呈持续性钝痛或胀痛,咳嗽或活动时加重。该症状与内脏神经反射和炎症累及腹膜有关,需通过血常规、超声等检查确诊。
2、胃肠道反应多数患者伴随恶心呕吐、食欲减退,部分出现腹泻或便秘。炎症刺激胃肠神经丛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儿童可能出现频繁呕吐,老年人症状可能不明显。
3、发热体温通常升至37.5-39℃,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可能出现寒战高热。发热源于炎症介质释放和细菌感染,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婴幼儿及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出现体温不升。
4、右下腹压痛反跳痛麦氏点压痛是重要体征,反跳痛提示腹膜受累。检查时需先触诊左下腹再移至右下腹,避免诱发疼痛。肥胖患者或阑尾位置异常时体征可能不典型。
5、腹肌紧张腹膜受炎症刺激导致防御性腹肌痉挛,表现为右下腹肌卫现象。穿孔后可能出现全腹肌紧张伴板状腹。老年人腹肌松弛可能掩盖该体征。
出现疑似症状应禁食禁水并立即就医,避免按压腹部或热敷。确诊后轻症可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抗感染治疗,化脓或穿孔需紧急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预防肠粘连,恢复期选择米粥、蒸蛋等低渣饮食,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