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发病的最主要原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糖尿病和不良生活习惯。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脑血管壁损伤,增加血管破裂或堵塞的风险。血压持续超过140/90毫米汞柱时,脑血管承受压力增大,易引发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控制血压需定期监测,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压药物。
2、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脂质沉积形成斑块,造成脑血管狭窄或闭塞。颈动脉斑块脱落可能引发脑栓塞。动脉硬化与高血脂、吸烟等因素相关,需通过降脂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干预。
3、心脏病:心房颤动等心脏疾病易形成血栓,血栓随血流进入脑部导致栓塞。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等也会增加脑卒中风险,需进行抗凝治疗和心脏功能管理。
4、糖尿病:血糖长期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硬化进程。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4倍,严格控制血糖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
5、不良生活习惯: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酗酒可导致血压骤升,缺乏运动易引发肥胖和代谢异常。高盐高脂饮食会加重血管负担,这些因素叠加会显著增加脑卒中概率。
预防脑卒中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保持体重指数在18.5-23.9之间。多食用深色蔬菜、全谷物和深海鱼类,限制红肉及加工食品摄入。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检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有家族史者需加强脑血管检查。出现突发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时立即就医,脑卒中抢救的黄金时间为发病后4.5小时内。
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最佳时间为发病后4.5小时内。溶栓治疗时间窗主要受血管闭塞类型、侧支循环状态、脑组织缺血半暗带范围、患者基础疾病及影像学评估结果等因素影响。
1、血管闭塞类型:
大动脉主干闭塞后脑细胞坏死速度较快,需在3小时内完成溶栓;穿支动脉或末梢血管闭塞可适当延长至4.5小时。前循环梗死时间窗较后循环更严格,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经评估后部分病例可延长至6小时。
2、侧支循环状态:
良好的侧支循环能延缓脑梗死进展,通过CT灌注或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评估后,部分侧支代偿良好患者可适度放宽时间窗。但侧支循环个体差异大,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3、缺血半暗带范围:
通过弥散-灌注不匹配区域评估可存活脑组织范围,当半暗带面积大于核心梗死区50%时,即使超过4.5小时仍可能获益。多模影像评估是扩展时间窗的重要依据。
4、患者基础疾病:
高龄、糖尿病、高血压等会加速缺血损伤,这类患者更需严格把握时间窗。既往脑出血史、近期手术史等禁忌证会完全排除溶栓机会,需在到院后10分钟内完成筛查。
5、影像学评估结果:
CT排除出血后,ASPECTS评分>7分或核心梗死体积<70ml是溶栓基本条件。大血管闭塞患者需联合血管内取栓治疗,此时时间窗可延长至6-24小时,但静脉溶栓仍应尽早实施。
发病后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保持患者平卧头侧位,避免喂食饮水。记录症状出现具体时间,移除义齿等口腔异物。到达医院后配合完成血糖检测、心电图等基础检查。康复期需控制血压低于140/90mmHg,每日监测房颤心律,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饮食采用低盐低脂配方,每周进行3次有氧训练,如太极拳、步行等,注意预防跌倒。定期复查颈动脉超声和血脂水平,保持同型半胱氨酸低于15μ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