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患者是否需要戴助听器取决于听力受损程度,通常仅在鼓膜穿孔、听骨链损伤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导致传导性耳聋时建议佩戴。
中耳炎可能因细菌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或上呼吸道感染引发,急性期多表现为耳痛、耳闷及听力下降,此时炎症未造成永久性听力损伤,无须佩戴助听器。若炎症反复发作导致鼓膜大面积穿孔、听小骨腐蚀或中耳结构粘连,出现持续听力减退超过40分贝,需通过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评估后选配气导型助听器。对于合并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混合性耳聋患者,需采用具备分频补偿功能的数字助听器。
慢性中耳炎术后3个月仍有听力障碍者,或先天性听骨链畸形伴中耳炎者,也属于助听器适应人群。但活动期流脓、鼓室粘连未完全吸收或外耳道湿疹发作期间应暂缓佩戴。日常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力擤鼻,并定期复查听力。
中耳炎粘连通常属于较严重的病理改变,可能影响听力并导致鼓室结构永久性损伤。
中耳炎粘连多由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发作引起,表现为鼓膜与鼓岬间纤维组织增生粘连,常伴随传导性耳聋、耳闷胀感等症状。其严重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听力下降程度与粘连范围相关,轻者仅低频听力受损,重者可丧失30分贝以上听力;二是可能继发胆脂瘤或骨质破坏,增加手术难度;三是儿童患者可能影响语言发育;四是长期未治疗可能发展为混合性耳聋。临床需通过耳内镜、颞骨CT评估粘连范围,纯音测听量化听力损失。
患者应避免耳道进水,减少感冒诱发感染,及时就医进行鼓室成形术或激光松解术等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