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手术通常属于小手术,具体手术方式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中耳炎可能是细菌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等因素引起的,鼓膜穿孔或胆脂瘤形成时需手术治疗。
中耳炎手术主要包括鼓膜切开置管术和乳突根治术。鼓膜切开置管术适用于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通过放置通气管改善中耳通气。乳突根治术用于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胆脂瘤,需清除病变组织并重建听力结构。手术多在显微镜下操作,创伤较小,术后1-2天可恢复日常活动。
极少数情况下,如合并颅内并发症或面神经损伤,手术范围可能扩大至岩部切除术或颅底重建术,此时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可能出现眩晕、耳鸣或味觉异常,但多数症状可逐渐缓解。
术后应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力擤鼻,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预防感染,定期复查听力恢复情况。
放射性中耳炎可通过药物治疗、局部护理和物理治疗等方式缓解。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放射性中耳炎多因头颈部肿瘤放疗后引发,可能与放射线损伤中耳黏膜、继发感染或咽鼓管功能障碍有关,常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耳道渗液等症状。药物治疗可选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控制感染,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减轻炎症反应,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分泌物排出。局部护理需保持耳道清洁干燥,避免用力擤鼻或污水入耳。物理治疗包括超短波理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红外线照射缓解疼痛。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耳内镜评估黏膜修复情况。
日常应避免噪音刺激,饮食清淡并补充维生素A、C,有助于黏膜修复。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发热,需立即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