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薄弱点或缺损向体表突出形成的包块,主要发生在腹股沟管区域。
1、解剖位置腹股沟区位于下腹部与大腿交界处,具体为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连线内侧的三角形区域。腹股沟管是此区域内斜穿腹壁的潜在性管道,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2、临床分型根据疝囊突出路径可分为斜疝和直疝。斜疝经腹股沟管内环突出,沿精索走行;直疝则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海氏三角直接向前突出,不进入阴囊。
3、体表投影疝内容物突出体表时,在站立位可见腹股沟区出现半球形或梨形包块,平卧时可回纳。斜疝包块多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直疝则更靠近耻骨结节。
4、毗邻结构该区域与膀胱、输精管、子宫圆韧带等重要结构相邻。巨大疝可能压迫髂血管导致下肢水肿,或嵌顿造成肠管缺血坏死。
5、易发因素腹壁肌肉薄弱、长期腹压增高是主要诱因。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与睾丸下降过程造成的腹壁缺陷有关。
日常应避免提重物、慢性咳嗽等增加腹压的行为,肥胖者需控制体重。出现不可回纳的包块伴疼痛时须立即就医,防止发生绞窄性疝。术后三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可穿戴疝气带辅助恢复。
腹股沟疝气可通过保守治疗、疝气带固定、腹腔镜疝修补术、开放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等方式治疗。腹股沟疝气通常由腹壁肌肉薄弱、腹内压增高、先天性发育异常、结缔组织疾病、长期慢性咳嗽等原因引起。
1、保守治疗适用于婴幼儿或症状轻微的腹股沟疝气患者。通过减少剧烈运动、避免提重物、控制慢性咳嗽等措施降低腹内压,部分婴幼儿疝气可能随年龄增长自愈。保守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观察疝囊变化情况。
2、疝气带固定采用医用疝气带对疝环部位进行外部压迫,防止腹腔内容物突出。适用于年老体弱、手术风险高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佩戴。长期使用可能引起皮肤压疮,需配合局部护理。
3、腹腔镜疝修补术通过微创技术置入补片加强腹股沟区薄弱部位。手术创伤小、恢复快,适合双侧疝或复发疝患者。术后可能出现阴囊水肿、补片排斥等并发症,需遵医嘱使用头孢克洛等抗生素预防感染。
4、开放疝修补术传统手术方式直接缝合疝环或植入聚丙烯补片。适用于疝囊较大或发生嵌顿的患者,术后需卧床休息避免复发。可能伴随切口疼痛、血肿等术后反应,可配合布洛芬缓解症状。
5、无张力疝修补术采用生物材料补片进行无张力缝合,降低术后疼痛和复发率。适合青壮年原发性疝患者,术后需避免剧烈运动。补片材料包括聚偏二氟乙烯等,需根据个体情况选择。
腹股沟疝气患者术后应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饮食宜清淡富含膳食纤维,如燕麦、西蓝花等预防便秘。恢复期可进行适度散步,三个月内禁止重体力劳动。定期复查监测复发情况,出现红肿热痛等感染症状需及时就医。合并慢性咳嗽或前列腺增生等基础疾病者需同步治疗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