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可通过血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尿糖检测和胰岛素释放试验等方式诊断。糖尿病通常由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遗传因素、肥胖和不良生活方式等原因引起。
1、血糖检测:空腹血糖检测是最常用的筛查方法,正常值为3.9-6.1mmol/L,超过7.0mmol/L可初步诊断为糖尿病。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也有助于诊断,正常值应低于7.8mmol/L,超过11.1mmol/L可确诊。随机血糖检测在任意时间进行,超过11.1mmol/L且伴有典型症状可诊断。
2、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值为4%-6%,超过6.5%可诊断为糖尿病。该指标不受短期血糖波动影响,是糖尿病诊断和长期血糖控制的重要依据。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口服75g葡萄糖后,分别在30分钟、1小时、2小时检测血糖。2小时血糖值超过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该试验能更准确地反映胰岛功能,尤其适用于空腹血糖正常但疑似糖尿病的患者。
4、尿糖检测:尿糖阳性提示血糖可能超过肾糖阈约10mmol/L,可作为糖尿病筛查的初步指标。但尿糖检测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肾功能、饮食等,不能作为确诊依据。持续性尿糖阳性需进一步检查。
5、胰岛素释放试验:通过检测空腹和餐后胰岛素水平,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糖尿病患者常表现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延迟。该试验有助于区分1型和2型糖尿病,以及评估胰岛功能受损程度。
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应注意控制饮食,选择低GI食物如全谷物、蔬菜、豆类,限制精制糖和饱和脂肪摄入。适量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定期监测血糖,遵医嘱用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控制糖尿病的关键。
前列腺癌通过彩超检查有一定概率被发现,但确诊需结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核磁共振或穿刺活检。彩超对前列腺癌的检出效果主要取决于肿瘤大小、位置、设备分辨率以及操作者经验。
彩超检查中,典型的前列腺癌可能表现为低回声结节或包膜不完整,体积较大的肿瘤可能引起前列腺形态不对称。经直肠超声检查比腹部超声更清晰,能发现直径超过5毫米的病灶,但对微小病灶或中央区肿瘤的敏感性较低。部分早期前列腺癌在彩超下可能仅显示为前列腺增生样改变,容易漏诊。
当彩超发现可疑病灶时,通常需要进一步检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升高合并彩超异常的患者,建议进行多参数核磁共振检查,其能更准确显示肿瘤范围及是否突破包膜。最终确诊仍需依靠超声引导下的系统性穿刺活检,获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少数高分化的微小癌灶即使通过穿刺也可能被遗漏,需结合临床随访。
建议50岁以上男性每年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筛查,有家族史者应提前至45岁。若彩超发现异常或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升高,须及时到泌尿外科就诊。日常生活中应避免久坐、过量饮酒,适量补充番茄红素和维生素E可能对前列腺健康有益,但任何异常症状均不能替代专业医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