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潴留可能由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神经源性膀胱、膀胱结石、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导尿术、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膀胱训练、中医调理等方式缓解。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延误治疗。
1、前列腺增生中老年男性常见的前列腺增生会压迫尿道,导致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等症状。临床常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非那雄胺片、前列舒通胶囊等药物缓解症状。若药物效果不佳,可考虑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手术治疗。
2、尿道狭窄外伤或炎症导致的尿道狭窄会使尿液排出受阻。患者常表现为尿线变细、排尿费力。轻度狭窄可通过尿道扩张术治疗,严重者需行尿道成形术。术后需定期复查,预防再次狭窄。
3、神经源性膀胱糖尿病、脊髓损伤等疾病可能损伤支配膀胱的神经,导致膀胱收缩无力或尿道括约肌失调。患者可能出现尿失禁与尿潴留交替现象。甲钴胺片、溴吡斯的明片等神经营养药物可能有一定帮助,间歇导尿是常用管理方法。
4、膀胱结石膀胱内结石可能堵塞尿道内口引发急性尿潴留。患者常有排尿中断、下腹疼痛等症状。小于2厘米的结石可通过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较大结石需行膀胱镜碎石取石术。术后需多喝水预防复发。
5、药物副作用部分抗胆碱药、抗抑郁药可能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服用阿托品片、盐酸多塞平片等药物后出现排尿困难时,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用药方案。老年人用药需特别注意此类不良反应。
日常应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避免久坐和憋尿,限制酒精及辛辣食物摄入。可尝试热敷下腹部或听流水声诱导排尿。若12小时无法自行排尿或伴随发热、血尿等症状,须立即急诊处理。长期尿潴留患者需定期复查泌尿系统超声和尿流动力学检查。
尿潴留首次导尿量一般不超过1000毫升。导尿操作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避免膀胱过度减压导致并发症。
尿潴留患者首次导尿时需控制放尿速度与总量。膀胱过度充盈时快速排空可能诱发低血压或血尿,临床通常采用分次引流方式。对于急性尿潴留,首次引流500-800毫升后夹闭导尿管,间隔30分钟再继续引流。慢性尿潴留患者因膀胱代偿能力下降,首次导尿量应控制在300-500毫升。导尿过程中需监测患者血压变化,出现心慌、出汗等不适症状时立即停止操作。留置导尿管后需记录24小时尿量,观察尿液颜色及性状变化。
尿潴留患者日常应避免憋尿,限制睡前饮水量。可尝试热敷下腹部或听流水声诱导排尿,长期反复发作者需排查前列腺增生、神经源性膀胱等病因。导尿后保持会阴清洁,每日清洗尿道口,导尿管留置期间多饮水稀释尿液。出现发热、尿液浑浊等感染征象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