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粘连与胆脂瘤在病因、症状及治疗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耳炎粘连通常由慢性中耳炎导致鼓膜与中耳结构黏连,胆脂瘤则是中耳上皮异常增生形成的囊性病变。
中耳炎粘连多因反复感染或炎症未彻底控制,造成鼓膜与听小骨黏连,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闷胀感,严重时可能伴随耳鸣。胆脂瘤可能由先天发育异常或后天中耳炎继发,典型症状为持续性耳漏、耳痛,可能破坏周围骨质导致眩晕或面瘫。两者均需耳内镜检查确诊,但胆脂瘤常需CT进一步评估骨质破坏范围。
治疗上,中耳炎粘连早期可通过鼓膜置管或黏连松解术改善听力,胆脂瘤则必须手术清除病变组织以防止并发症。术后均需定期复查耳镜,避免耳道进水或用力擤鼻,出现耳痛流脓应及时就诊。
中耳炎一般不建议自行使用双氧水冲洗,需由医生评估后操作。
中耳炎分为化脓性与非化脓性两类。化脓性中耳炎若鼓膜穿孔,医生可能用稀释双氧水清洁外耳道脓液,但浓度和操作需严格把控,避免刺激黏膜或损伤听小骨。非化脓性中耳炎通常伴随咽鼓管功能障碍,双氧水无治疗作用,反而可能加重炎症。
双氧水具有强氧化性,盲目使用可能导致耳道灼伤、眩晕或听力下降。尤其儿童耳道皮肤娇嫩,家长不可自行处理。临床常用硼酸酒精滴耳液、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感染药物,需遵医嘱使用。
出现耳痛、流脓等症状应及时就诊,避免游泳或自行掏耳,保持耳道干燥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