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打呼噜可能由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肿大、过敏性鼻炎、肥胖、先天性颌面结构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调整睡姿、控制体重、改善环境等方式缓解。
1、腺样体肥大:
腺样体是位于鼻咽部的淋巴组织,反复炎症刺激可能导致其病理性增生。肥大的腺样体会阻塞后鼻孔,导致睡眠时经鼻通气受阻,迫使儿童张口呼吸并引发鼾声。轻度增生可通过鼻用糖皮质激素缓解,中重度增生需考虑腺样体切除术。
2、扁桃体肿大:
反复呼吸道感染易导致腭扁桃体持续性肿大,尤其Ⅲ度肿大时可能完全阻塞咽腔。患儿常伴有夜间呼吸暂停、白天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急性期需抗感染治疗,慢性增生者建议扁桃体等离子消融术,术后需注意预防出血。
3、过敏性鼻炎:
尘螨、花粉等过敏原引发鼻黏膜水肿,导致鼻腔通气障碍。患儿多有晨起喷嚏、清水样鼻涕等典型症状。需检测过敏原并规避,可选用氯雷他定糖浆等抗组胺药物,严重者需进行鼻喷激素治疗。
4、肥胖因素:
颈部脂肪堆积会压迫气道,舌体肥厚易后坠阻塞咽腔。体重超过标准值20%的儿童打鼾风险显著增加。建议通过饮食调整和游泳等有氧运动控制体重,每日屏幕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
5、颌面发育异常:
小下颌、腭弓过高等先天结构问题可导致气道狭窄。这类患儿往往自幼就有睡眠打鼾,可能伴随特殊面容。轻度畸形可通过口腔矫治器改善,严重者需正颌手术联合多学科治疗。
建议保持卧室湿度在50%-60%,定期清洗床品减少尘螨。侧卧位睡眠可减轻舌根后坠,3岁以上儿童可使用专用止鼾枕。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避免睡前两小时进食。若每周打鼾超过3晚或伴随呼吸暂停,需及时进行多导睡眠监测评估。
女性患咽炎可能会打呼噜。咽炎可能导致咽喉部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进而引起气道狭窄,睡眠时出现打呼噜现象。若咽炎症状较轻或气道代偿良好,也可能不会打呼噜。
急性咽炎或慢性咽炎发作期,炎症刺激可导致咽部淋巴滤泡增生、黏膜充血水肿,使气道通气空间减少。睡眠时肌肉松弛,肿胀的黏膜和分泌物可能进一步阻塞气道,气流通过狭窄部位时振动软腭和悬雍垂,产生鼾声。这类打呼噜通常伴随咽干、咽痛、异物感等咽炎典型症状,炎症缓解后鼾声可能减轻。
少数情况下,长期慢性咽炎可能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若咽部结构因反复炎症发生解剖学改变,如扁桃体肥大、舌根后坠,可能造成持续性气道梗阻,此时打呼噜会呈现规律性中断、憋气等现象。这类情况需通过多导睡眠监测明确诊断,单纯治疗咽炎可能无法完全缓解鼾症。
建议咽炎患者睡眠时保持侧卧位,避免饮酒和使用镇静药物。若打呼噜伴随白天嗜睡、晨起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诊耳鼻喉科或呼吸科。日常可用生理盐水漱口减轻咽部炎症,室内使用加湿器保持空气湿润,减少咽喉刺激因素如吸烟、辛辣饮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