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禁食胃肠减压、液体复苏、镇痛解痉、抑制胰酶分泌、控制感染等措施。根据病情轻重可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需严格遵循个体化方案。
1、禁食胃肠减压发病初期需绝对禁食并留置胃管,减少食物刺激胰液分泌。胃肠减压可缓解腹胀呕吐症状,降低胰管内压力。通常需持续至腹痛消失、血淀粉酶恢复正常后逐步开放饮食。
2、液体复苏快速补充晶体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密切监测中心静脉压及尿量,预防肾前性肾功能衰竭。重症患者可能需要输注血浆或白蛋白改善微循环。
3、镇痛解痉使用盐酸哌替啶等药物控制剧烈腹痛,避免使用吗啡以免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山莨菪碱可缓解胆道痉挛,改善胰管引流。疼痛管理需兼顾疗效与安全性。
4、抑制胰酶分泌应用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肽抑制胰酶合成释放,乌司他丁可中和已激活的胰蛋白酶。早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减少胃酸分泌,间接降低胰液刺激。
5、控制感染对合并胆道感染或胰腺坏死继发感染患者,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亚胺培南等广谱抗生素。出现感染性坏死时需经皮穿刺引流或手术清创,避免脓毒症发生。
急性胰腺炎恢复期应保持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及酒精摄入。建议逐步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蛋清的摄入量,限制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可适当补充复合维生素,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定期复查腹部超声及血淀粉酶,监测胰腺功能恢复情况。重症患者需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必要时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标志物主要有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等。这些指标在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中具有关键作用。
1、血清淀粉酶血清淀粉酶是诊断急性胰腺炎最常用的标志物,通常在发病后2-12小时内升高,3-5天恢复正常。该酶由胰腺腺泡细胞分泌,当胰腺组织受损时大量释放入血。淀粉酶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以上时对急性胰腺炎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但需注意其他腹部急症也可能导致其升高。
2、血清脂肪酶血清脂肪酶特异性高于淀粉酶,在发病后4-8小时开始升高,可持续7-14天。其半衰期较长,对就诊较晚的患者更具诊断意义。脂肪酶水平与胰腺坏死程度呈正相关,动态监测有助于判断病情进展。该指标不受肾功能影响,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仍能准确反映胰腺状态。
3、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是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重要炎症标志物,在发病24小时后显著升高。该蛋白由肝脏合成,其水平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器官功能衰竭密切相关。持续升高的C反应蛋白提示可能存在胰腺坏死或感染,需加强临床监测和干预。
4、降钙素原降钙素原对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和感染性并发症具有较高价值。该指标在细菌感染时由甲状腺C细胞和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大量释放,其水平升高往往早于临床症状出现。动态监测降钙素原有助于早期识别胰腺感染,指导抗生素使用决策。
5、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反映急性胰腺炎炎症程度的常规指标,重症患者常出现白细胞显著增高伴核左移。该指标虽缺乏特异性,但结合其他标志物可提高病情判断准确性。白细胞持续升高或二次升高可能提示感染并发症,需警惕胰腺脓肿或脓毒症的发生。
急性胰腺炎患者应严格禁食直至腹痛缓解和炎症标志物下降,恢复期从低脂流质饮食逐步过渡。避免饮酒和高脂饮食,控制血糖和血脂水平。定期复查胰腺功能和影像学检查,监测胰管狭窄或假性囊肿等并发症。重症患者需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必要时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出现持续发热、腹痛加重或器官功能恶化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