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CT通常能查出肾上腺增生、肾上腺腺瘤、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皮质癌、肾上腺转移瘤等病变。肾上腺CT检查主要用于评估肾上腺形态、大小及密度变化,对占位性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1、肾上腺增生肾上腺增生表现为肾上腺体积均匀增大但保持正常形态,可能与库欣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内分泌疾病有关。CT可见肾上腺肢体增粗,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需结合激素水平检测进一步确诊,必要时需内分泌科干预。
2、肾上腺腺瘤肾上腺腺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CT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功能性腺瘤可能导致高血压、低血钾等症状,需检测血浆醛固酮、皮质醇等指标。无症状非功能性腺瘤可定期随访。
3、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CT典型表现为显著强化的软组织肿块,常伴囊变或钙化。临床可见阵发性高血压、头痛、心悸等症状,尿儿茶酚胺检测可辅助诊断。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术前需药物控制血压。
4、肾上腺皮质癌肾上腺皮质癌CT显示为不规则分叶状肿块,密度不均,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可伴有坏死、出血及周围浸润。临床可能出现男性化、库欣综合征等表现。根治性手术联合米托坦治疗是主要方案,预后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
5、肾上腺转移瘤肾上腺是常见转移部位,CT可见双侧或单侧肾上腺结节,原发灶多来自肺癌、乳腺癌等。转移瘤通常形态不规则,增强后强化程度低于腺瘤。需结合原发肿瘤病史及穿刺活检明确诊断,治疗以原发病灶控制为主。
进行肾上腺CT检查前需去除金属物品,对碘对比剂过敏者应提前告知医生。检查后建议多饮水促进对比剂排泄,若发现异常结果应及时至内分泌科或泌尿外科就诊。日常需关注血压波动、电解质紊乱等异常症状,避免自行服用影响肾上腺功能的药物。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偏高可能由库欣综合征、垂体腺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异位ACTH综合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切除、放射治疗等方式干预。
1、库欣综合征库欣综合征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偏高的常见原因,可能与垂体腺瘤或肾上腺肿瘤有关,通常表现为向心性肥胖、皮肤紫纹、高血压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因选择垂体手术、肾上腺切除术或使用酮康唑片、米托坦片、美替拉酮胶囊等药物抑制皮质醇合成。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和骨密度。
2、垂体腺瘤垂体ACTH腺瘤会自主分泌过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常见症状包括头痛、视力障碍和内分泌紊乱。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是主要治疗方式,术后可配合使用卡麦角林片、帕瑞肽注射液等药物控制残余肿瘤生长。术后需长期随访激素水平。
3、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负反馈调节会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代偿性升高,多与自身免疫损伤有关,可能伴随皮肤色素沉着、乏力、低血压等表现。需终身使用氢化可的松片、醋酸可的松片、氟氢可的松片等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应激状态下需调整剂量。
4、异位ACTH综合征小细胞肺癌、胸腺瘤等恶性肿瘤可能异位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导致其水平异常升高,常伴有低钾血症和快速进展的库欣样表现。治疗需针对原发肿瘤采用依托泊苷注射液、顺铂注射液等化疗药物,或联合使用酮康唑片暂时控制皮质醇水平。
5、医源性因素长期大剂量使用泼尼松片、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等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后突然停药,可能通过负反馈机制引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反跳性升高。需逐步递减激素剂量,必要时改用氢化可的松片生理替代治疗,同时监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恢复情况。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偏高患者应保持低盐、高蛋白饮食,避免剧烈运动以防骨折。每日定时监测血压和体重变化,注意观察有无水肿或肌无力等低钾表现。所有药物均需严格遵医嘱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建议每3-6个月复查激素水平和靶器官功能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