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心肌炎时需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脏超声、心脏磁共振及心内膜活检等检查。
1、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是心肌炎筛查的基础项目,可发现ST-T改变、传导阻滞或心律失常等异常表现。约80%急性心肌炎患者存在非特异性心电图异常,部分病例会呈现类似心肌梗死的图形变化。动态心电图监测有助于捕捉一过性心律失常。
2、心肌酶谱检测:
通过抽血检查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指标。心肌细胞损伤时这些标志物会显著升高,其中高敏肌钙蛋白的敏感性可达90%以上。需注意酶学指标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度不完全相关,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3、心脏超声检查:
超声心动图能直观显示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现心室壁运动异常、心包积液或心室收缩功能下降。斑点追踪技术可早期发现心肌应变异常,对亚临床病例诊断价值较高。
4、心脏磁共振:
心脏磁共振成像能清晰显示心肌水肿、充血和纤维化等特征性改变,其诊断特异性超过75%。延迟钆增强序列可准确识别心肌损伤范围,对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是当前无创诊断的金标准。
5、心内膜活检:
通过导管获取心肌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直接观察到炎性细胞浸润和心肌细胞坏死。虽然阳性率仅约50%,但仍是确诊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依据,多用于病情危重或诊断不明病例。
确诊心肌炎后需严格卧床休息3-6个月,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担。饮食宜选择低盐、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如鱼肉、蛋清、新鲜果蔬等,每日钠盐摄入控制在3克以内。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有氧运动,运动时心率不宜超过静息心率20次/分。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功能,出现胸闷气促等症状需立即就医。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情绪激动,戒烟限酒有助于心肌修复。
心肌炎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卧床休息、药物治疗、氧疗、机械循环支持、心脏移植等。心肌炎通常由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毒性、放射线损伤、细菌感染等原因引起。
1、卧床休息急性期心肌炎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荷。休息时间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一般需持续数周至数月。避免剧烈运动可防止心肌进一步损伤,促进炎症消退。恢复期可逐步增加活动量,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药物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可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合并心力衰竭时需使用利尿剂呋塞米、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正性肌力药物多巴酚丁胺。严重心律失常可选用胺碘酮、美托洛尔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免疫抑制剂如泼尼松适用于自身免疫性心肌炎。
3、氧疗低氧血症患者需接受氧疗,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可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给氧,严重呼吸衰竭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氧疗能改善心肌缺氧状态,减轻心脏负担,对暴发性心肌炎尤为重要。
4、机械循环支持暴发性心肌炎出现心源性休克时,需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或体外膜肺氧合等生命支持系统。这些设备可暂时替代心脏泵血功能,为心肌恢复争取时间。使用期间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电解质平衡等指标。
5、心脏移植终末期心肌炎导致不可逆心力衰竭时,心脏移植是最终治疗选择。需严格评估供体匹配度,术后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预防排斥反应。移植后需定期复查心功能、监测感染风险及药物不良反应。
心肌炎患者康复期需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2000毫克以下。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胸肉,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避免吸烟饮酒,保证充足睡眠。恢复运动前需完成心肺运动试验评估,从散步等低强度活动开始,每周运动3-5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项目,监测心功能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