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可能由冠状动脉狭窄、心肌供血不足、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胸痛、气短、心悸、乏力、头晕等症状。心肌缺血的危害包括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
1、胸痛:心肌缺血最常见的症状是胸痛,通常表现为压迫性、紧缩性或烧灼感,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下颌或背部。胸痛常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2、气短:心肌缺血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肺部血液循环受阻,患者常感到呼吸困难,尤其在活动时更为明显。气短可能伴随咳嗽、咳痰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3、心悸:心肌缺血引起心脏电活动异常,患者可能感到心跳加速、心律不齐或心跳过缓。心悸常伴随焦虑、出汗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晕厥或意识丧失。
4、乏力:心肌缺血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全身组织器官缺氧,患者常感到疲劳、乏力,活动耐力下降。乏力可能伴随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影响日常生活。
5、头晕:心肌缺血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患者可能感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头晕常在站立或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严重时可能出现晕厥或意识丧失。
心肌缺血的护理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定期体检等。饮食方面,建议低盐、低脂、低糖,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水果等。运动方面,建议选择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150分钟。护理方面,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及时就医治疗。
心脏供血不足和心肌缺血属于同一病理过程的不同表述,但严格来说心肌缺血是心脏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心脏供血不足通常指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导致心肌氧供不足,而心肌缺血则是这种供氧不足引发的组织病理状态。
心脏供血不足主要源于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当血管管腔狭窄超过一定程度时,心脏负荷增加时可能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这类情况可通过冠状动脉CTA或造影确诊,治疗上以改善循环药物如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尼可地尔片为主,配合抗血小板聚集的阿司匹林肠溶片。
心肌缺血作为供血不足的进展阶段,可能出现典型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显示ST段压低或T波倒置,心肌酶谱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这种情况需警惕急性冠脉综合征风险,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必要时需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部分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需通过运动负荷试验发现。
日常需控制血压血脂水平,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周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出现持续性胸痛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应立即就医。长期吸烟、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心脏功能评估,必要时完善冠状动脉影像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