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是指肾盂与输尿管交界处出现结构性或功能性狭窄,导致尿液排出受阻的泌尿系统疾病。该病可能由先天性发育异常、炎症、结石或手术损伤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腰部胀痛、血尿、反复尿路感染等症状。
1、先天性因素胚胎期输尿管芽发育异常可能导致连接部肌层排列紊乱或纤维组织增生。这类患者常在儿童期出现症状,超声检查可见肾盂积水。轻度狭窄可通过定期复查观察,中重度需行离断式肾盂成形术等手术治疗。
2、炎症刺激慢性肾盂肾炎或结核等炎症反复刺激可造成局部瘢痕挛缩。患者多伴有发热、尿频等感染症状,尿培养可检出致病菌。急性期需用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颗粒等抗感染治疗,瘢痕性狭窄则需手术解除梗阻。
3、结石嵌顿肾结石下移卡压在连接部可引发机械性狭窄,典型表现为突发肾绞痛伴肉眼血尿。CT尿路成像能明确结石位置,小于6毫米结石可服用排石颗粒配合饮水运动排出,较大结石需体外冲击波碎石或输尿管镜取石。
4、医源性损伤输尿管镜操作或开放手术可能造成连接部黏膜损伤,后期形成瘢痕狭窄。术后出现腰痛加重需警惕,可通过输尿管支架管置入缓解症状,严重者需再次手术修复。
5、特发性狭窄部分患者无明确诱因出现连接部蠕动功能障碍,造影显示造影剂排泄延迟。可尝试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改善输尿管蠕动,无效时需考虑输尿管再吻合术。
确诊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需结合超声、CT尿路成像或逆行造影等检查。日常应注意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避免憋尿及剧烈运动。出现持续腰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诊泌尿外科,长期梗阻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可逆损害。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尿常规和肾功能,预防性使用银花泌炎灵片等中成药有助于减少感染复发。
胎儿肾盂分离的发生概率约为1%-5%,多数为生理性现象且不伴随其他异常。肾盂分离指胎儿肾脏集合系统内尿液积聚导致肾盂轻度扩张,超声检查中常见测量值在4-10毫米之间。妊娠中期发现的轻度分离约80%会在孕晚期自行缓解,持续存在的病例需监测是否合并输尿管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等泌尿系统结构异常。
生理性肾盂分离多与胎儿膀胱周期性充盈排空有关,超声检查时若恰逢膀胱充盈期可能出现暂时性测量值偏高。此类情况通常表现为单侧性、分离程度较轻且动态观察无进展,羊水量正常且无其他超声软指标异常。对于分离值在5-7毫米的胎儿,建议间隔2-4周复查超声,重点观察肾盂前后径变化趋势及肾脏实质厚度。
病理性肾盂分离可能由后尿道瓣膜、输尿管狭窄等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引起,常伴随肾盏扩张、输尿管增粗或膀胱壁增厚等继发改变。当分离值超过10毫米或合并羊水过少时,需考虑进行胎儿染色体检查及针对性超声评估。部分病例出生后需进行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或核素肾动态显像,以明确是否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或肾功能损害。
孕妇发现胎儿肾盂分离后应保持规律产检,避免过度焦虑。日常注意记录胎动情况,出现胎动异常或羊水量明显变化时及时就医。出生后的新生儿建议在1个月内完成泌尿系统超声复查,喂养方面按正常婴儿护理即可,无须特殊饮食限制。若确诊病理性梗阻,儿童泌尿外科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随访或手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