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通过血糖监测、合理用药、饮食控制、及时补液、避免诱因等方式综合干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通常由胰岛素缺乏、感染、应激等因素诱发,表现为高血糖、脱水、酸中毒等症状。
1、血糖监测定期监测血糖是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关键措施。糖尿病患者应每日使用血糖仪检测空腹及餐后血糖,血糖持续超过13.9mmol/L时需警惕酮症风险。合并发热、呕吐等异常情况时应增加检测频率,必要时检测尿酮体或血酮。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可帮助发现夜间或无症状性高血糖,尤其适用于1型糖尿病或血糖波动大的患者。
2、合理用药严格遵医嘱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不可自行减量或停药。1型糖尿病患者须规律注射基础胰岛素和餐时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感染等应激状态时可能需临时调整为胰岛素治疗。使用SGLT-2抑制剂类药物期间应警惕酮症风险,出现恶心、腹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随身携带糖尿病急救卡,注明用药方案和紧急联系方式。
3、饮食控制保持均衡饮食,避免极端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诱发酮体生成。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宜低于130克,可选用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全麦面包等。急性胃肠炎时仍需保证少量碳水摄入,可饮用含糖电解质溶液。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需控制脂肪摄入比例,防止脂代谢紊乱加重酮症。
4、及时补液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发热、腹泻时增加补液量。出现多尿、口干等脱水征兆时,可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预防电解质紊乱。避免饮用含酒精及高糖饮料,酒精会抑制肝糖原分解加重酮症,而高糖饮料可能引发血糖剧烈波动。
5、避免诱因积极治疗感染灶如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手术前后需调整降糖方案。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应激状态,创伤、心梗等急症发生时需密切监测酮体。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应加强产检,妊娠剧吐可能导致严重酮症。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影响糖代谢药物时需提前与医生沟通调整降糖方案。
糖尿病患者应建立规律作息,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戒烟限酒,保持体重指数在18.5-23.9之间。每3-6个月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每年进行眼底和神经病变筛查。出现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深大呼吸、意识模糊等酮症酸中毒征兆时,须立即就医进行血气分析和静脉补液治疗。家属应学习血糖仪和酮体检测仪使用方法,协助患者做好日常管理。
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立即就医并采取综合治疗、补液纠正脱水、胰岛素治疗、电解质调整及并发症防治等措施。该症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由胰岛素缺乏导致血糖控制失衡引发,表现为多尿、呕吐、呼吸深快等症状。
1、综合治疗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在急诊或重症监护下进行多学科协作治疗。医生会快速评估患儿意识状态、脱水程度及酸中毒水平,建立静脉通道并监测生命体征。治疗核心包括快速补液以恢复血容量,同时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以降低血糖。家长需配合医护人员记录患儿尿量、血糖及电解质变化,避免自行调整治疗方案。
2、补液纠正脱水补液是治疗的关键环节,需分阶段进行。初始阶段使用生理盐水快速扩容,后续根据血钠水平调整液体类型。补液速度需精确计算,避免脑水肿风险。患儿可能需每小时监测血糖和电解质,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皮肤弹性、尿量等脱水改善情况,及时反馈给医疗团队。
3、胰岛素治疗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输注,通常以每小时每公斤体重固定单位给药,直至血糖稳定。胰岛素可抑制脂肪分解、减少酮体生成,但需同步补充葡萄糖防止低血糖。治疗期间患儿需每1小时检测血糖,家长不可擅自停用或更改胰岛素剂量,需严格遵医嘱执行。
4、电解质调整酸中毒和胰岛素治疗会导致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易引发低钾血症。医生会根据血钾水平在补液时加入氯化钾,并动态监测心电图变化。同时需纠正钠、磷等电解质紊乱。家长需关注患儿是否出现肌无力、心律失常等异常表现,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5、并发症防治需警惕脑水肿、急性肾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治疗中需控制血糖下降速度,避免液体负荷过重。若患儿出现头痛、意识改变等症状,可能需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出院后家长应定期复查血糖,学习糖尿病管理知识,预防酮症酸中毒复发。
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后,家长需帮助患儿建立规律监测血糖的习惯,合理规划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比例,避免高糖高脂食物。鼓励适量运动但防止低血糖,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家中常备血糖仪和酮体检测试纸,出现多饮多尿、呼气异味等预警症状时及时就医。日常需与内分泌科保持随访,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