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症是两种不同的妇科疾病,主要区别在于病灶位置、病理机制及临床表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指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外,而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组织侵入子宫肌层。
1、病灶位置: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异位内膜可出现在盆腔、卵巢、输卵管等部位,甚至可能累及肠道或膀胱。子宫腺肌症的病灶局限于子宫肌层,导致子宫均匀性增大,形成特征性的“球形子宫”。
2、病理机制: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经血逆流、体腔上皮化生等因素相关,属于激素依赖性疾病。子宫腺肌症多与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向肌层浸润有关,常合并子宫肌层肥大增生。
3、典型症状:
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性交痛及不孕,疼痛程度与月经周期明显相关。子宫腺肌症以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及逐渐加重的痛经为特征,可能伴随贫血症状。
4、影像学表现:
超声检查中,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见卵巢巧克力囊肿或盆腔粘连灶,而子宫腺肌症显示子宫肌层增厚伴回声不均,典型者可见肌层内小囊腔。
5、治疗方案:
两种疾病均可采用激素类药物控制症状,但子宫腺肌症若药物治疗无效时多需子宫切除术。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根据年龄和生育需求选择保守手术或根治性手术。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经期注意保暖。饮食上可适量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减少红肉摄入。适度进行瑜伽、游泳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缓解盆腔充血,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妇科检查对疾病监测至关重要,出现异常出血或疼痛加重应及时就医。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月经异常和不孕。
1、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常出现继发性痛经,疼痛多位于下腹部及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及大腿内侧。痛经程度与病灶大小不一定成正比,部分患者疼痛可随月经周期逐渐加重。疼痛通常在月经来潮前1-2天开始,经期第1天最剧烈,之后逐渐减轻。
2、慢性盆腔痛约70%患者会出现非周期性的慢性盆腔疼痛,表现为下腹坠胀、腰骶部酸痛等。疼痛可能与盆腔粘连、炎症反应或神经受累有关。疼痛程度与病变范围相关,部分患者可伴有排便痛或排尿痛。
3、性交痛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性交时可出现深部疼痛,多见于子宫直肠陷凹或骶韧带病灶。疼痛通常在性交过程中或之后出现,严重者可影响正常性生活。这种疼痛与病灶位置及盆腔粘连程度密切相关。
4、月经异常部分患者可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周期缩短等异常表现。这些症状可能与卵巢功能异常、子宫腺肌病合并存在或子宫内膜病变有关。少数患者还可出现经间期出血。
5、不孕约30%-5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合并不孕,可能与盆腔解剖结构改变、卵巢功能异常、免疫因素及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有关。病灶导致的输卵管粘连、卵巢巧克力囊肿等均可影响正常受孕过程。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E和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坚果、深海鱼等。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建议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心理调节也很重要,可通过正念减压等方式缓解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