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卵后服用避孕药仍有一定意义,但避孕效果显著降低。紧急避孕药主要通过抑制排卵、干扰受精卵着床或改变宫颈黏液性质发挥作用,但排卵后仅能依靠后两种机制。
1、抑制排卵失效:
紧急避孕药左炔诺孕酮需在排卵前72小时服用才能有效抑制卵泡破裂。排卵后卵子已释放,药物无法逆转该生理过程,此时抑制排卵机制完全失效。
2、阻碍受精作用:
孕激素类避孕药可改变输卵管蠕动频率,干扰精子与卵子结合。排卵后12-24小时内若精子已抵达输卵管,药物仍可能通过减缓受精过程降低受孕概率。
3、影响着床环节:
大剂量孕激素能使子宫内膜提前进入分泌期,不利于受精卵植入。该机制在排卵后3天内有效,但着床干扰成功率随排卵后时间延长而递减。
4、宫颈黏液改变:
避孕药可使宫颈黏液变稠形成屏障,阻止后续精子进入宫腔。该作用在排卵后48小时内仍有效,但对已进入输卵管的精子无影响。
5、时间窗限制:
排卵后超过72小时服用紧急避孕药基本无效。常规短效避孕药需持续使用形成药物浓度,单次服用无法产生可靠避孕效果。
建议无防护性生活后尽早服用紧急避孕药,最迟不超过72小时。日常可选择复方炔诺酮片、去氧孕烯炔雌醇片等短效避孕药规范使用。排卵期后需观察月经周期,延迟超过1周需进行妊娠检测。避孕药使用后可能出现恶心、乳房胀痛等反应,需避免与抗生素、抗癫痫药同服。长期避孕建议采用避孕套、宫内节育器等更可靠方式。
孩子打手足口疫苗是有必要的,能够有效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和手足皮疹。接种疫苗可显著降低重症和并发症概率。疫苗主要针对EV71型病毒,该病毒是导致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接种后体内产生抗体,即使感染症状也较轻。疫苗安全性较高,常见不良反应为接种部位红肿或低热,通常1-2天自行缓解。
少数儿童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接种后出现呼吸困难或皮疹需及时就医。免疫功能低下儿童接种前应咨询疫苗保护期约2-3年,建议在疾病流行季节前完成接种。
接种疫苗后仍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出现发热或皮疹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