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胎一般建议在怀孕6-10周内进行,此时手术风险相对较低。终止妊娠的方式主要有药物流产、负压吸引术、钳刮术等,具体选择需结合孕周、孕妇健康状况及医生评估决定。
怀孕6周前胚胎较小,药物流产成功率较高,适用于49天内的早期妊娠。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是常用方案,通过药物作用促使子宫收缩排出胚胎。此阶段手术操作难度低,出血量少,子宫内膜损伤较轻,术后恢复较快。
超过10周的妊娠需采用钳刮术等侵入性操作,手术难度和风险随孕周增加而上升。孕12周后胎盘形成完全,术中出血风险显著增加,可能需住院处理。特殊情况下如合并严重内科疾病或子宫畸形,需由多学科团队评估个体化方案。
无论选择何种方式,术前均需完善超声检查确认宫内妊娠及孕周,排除禁忌症。术后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观察出血情况,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两周后复查超声评估宫腔恢复,一个月内禁止性生活及盆浴。出现发热、持续腹痛或大量出血需及时就医。
人工流产后一般30-40天恢复月经,具体时间与个人体质、子宫内膜修复情况有关。
人工流产后卵巢功能通常在3周内恢复排卵,子宫内膜需要重新增生达到一定厚度才会出现月经来潮。多数女性在术后30天左右迎来首次月经,部分可能提前或延后5-10天。术后出血停止后若超过40天未行经,需考虑子宫内膜损伤、宫腔粘连或内分泌紊乱等情况。流产后首次月经量可能较平时增多或减少,周期也可能暂时不规律,通常2-3个月经周期后逐渐恢复正常。术后需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保持会阴清洁,1个月内禁止性生活和盆浴。
建议术后加强营养摄入,适当补充含铁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等预防贫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帮助组织修复。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情绪波动,术后1个月需复查超声确认宫腔恢复情况。若出现持续腹痛、发热或异常阴道分泌物应及时就医排除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