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主要用于评估视网膜、脉络膜及视神经的血管病变,是诊断和监测眼底疾病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1、诊断血管异常眼底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视网膜血管渗漏、闭塞或新生血管形成,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血管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关键意义。通过动态观察造影剂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可定位微动脉瘤、无灌注区等细微病变,为后续治疗提供精准依据。
2、鉴别肿瘤性质该检查可通过异常血管形态和渗漏模式帮助鉴别脉络膜黑色素瘤、血管瘤等占位性病变。恶性肿瘤常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强荧光伴早期渗漏,而良性肿瘤多呈现界限清晰的弱荧光,这对制定手术或放疗方案具有指导价值。
3、监测治疗反应对于接受抗VEGF治疗的黄斑水肿患者,定期造影能客观评估血管渗漏减少程度。对比治疗前后的造影图像,可量化新生血管退缩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
4、评估缺血程度通过荧光素钠在视网膜各分区的充盈时间差异,能准确判断视网膜缺血范围。缺血区表现为造影剂充盈延迟或无灌注,这对预测视网膜病变进展风险和选择激光治疗范围至关重要。
5、发现隐匿病变部分早期眼底病变在常规检查中难以察觉,如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微小渗漏点。造影检查可发现隐匿病灶,避免漏诊导致病情延误,特别适用于不明原因视力下降的鉴别诊断。
检查前需进行过敏试验并散瞳,检查后注意观察有无恶心、皮肤过敏等造影剂反应。糖尿病患者应提前控制血糖,高血压患者需稳定血压。日常注意用眼卫生,避免强光刺激,定期复查眼底情况。发现视物变形、视野缺损等症状应及时复诊,必要时联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检查综合评估。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是一种用于诊断眼底疾病的检查方法,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钠后拍摄眼底血管动态影像,帮助医生观察视网膜和脉络膜的血液循环状态。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前需要散瞳,患者需签署知情同意书。检查时医生会将荧光素钠快速注入肘静脉,同时用特殊相机连续拍摄眼底图像。荧光素钠会使血管内血液显影,医生可清晰看到视网膜动脉、静脉的充盈时间,以及是否存在血管渗漏、闭塞或新生血管等异常。整个过程约需10-15分钟,检查后皮肤和尿液可能暂时性黄染。
该检查主要用于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血管性疾病。对于青光眼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孕妇及对荧光素钠过敏者需谨慎评估风险。检查后建议多喝水促进造影剂排泄,24小时内避免强光刺激眼睛,出现恶心、皮疹等过敏反应需立即就医。
日常需注意控制血糖血压,戒烟限酒,定期眼科检查。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年检查一次,已有视网膜病变者需遵医嘱增加检查频率。检查后48小时内避免驾驶或操作精密仪器,因瞳孔散大状态可能影响视力调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