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心脏杂音、贫血、皮肤瘀点和脾肿大。
1、发热:
持续性高热是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典型的表现,体温常超过39摄氏度,多呈弛张热型。发热由病原体及其毒素入血引发全身炎症反应所致,可能伴随寒战、出汗等全身症状。早期易被误诊为普通感冒,需结合其他特征综合判断。
2、心脏杂音:
新出现的心脏杂音或原有杂音性质改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瓣膜赘生物形成导致瓣膜关闭不全或狭窄,听诊可闻及收缩期或舒张期杂音,以主动脉瓣和二尖瓣最易受累。杂音强度与瓣膜损伤程度相关。
3、贫血:
进行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感染持续消耗体内铁储备,同时细菌毒素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性下降是疾病活动的敏感指标。
4、皮肤瘀点:
微血栓栓塞毛细血管引发的皮肤黏膜出血是特征性表现,多见于睑结膜、口腔黏膜及四肢远端。瘀点直径1-2毫米,压之不褪色,由免疫复合物沉积损伤血管内皮所致。
5、脾肿大:
约半数患者出现左季肋区疼痛及脾脏肿大,体检可触及质地较硬的脾脏下缘。脾脏作为网状内皮系统主要器官,因持续吞噬病原体及免疫复合物而发生反应性增生。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保持口腔清洁以减少菌血症风险。饮食应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如鱼肉、蛋羹、新鲜果蔬等,避免过硬食物损伤口腔黏膜。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但需避免剧烈活动加重心脏负荷。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超过三天或新发心脏杂音时,应立即进行血培养和心脏超声检查。
小儿发烧可通过温水擦浴、退热贴、调节室温等方式进行物理降温。
温水擦浴是用32-34摄氏度的温水浸湿毛巾后擦拭患儿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体表热量。退热贴通常含有高分子凝胶成分,贴敷于额头能持续吸收局部热量。调节室温至24-26摄氏度并保持空气流通,有助于促进散热。这些方法适用于体温未超过38.5摄氏度的低热状态,操作时需避开胸腹部及手足心,避免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或引发寒战。若患儿出现寒战、面色苍白应立即停止物理降温。
发热期间应让患儿多饮温水,穿着宽松棉质衣物,每30分钟复测体温观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