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球菌尿路感染是由淋病奈瑟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属于性传播疾病范畴。主要有尿道炎、宫颈炎、前列腺炎、附睾炎、盆腔炎等临床表现。
1、尿道炎淋球菌侵入尿道黏膜后可引起急性尿道炎,男性表现为排尿灼痛和脓性分泌物,女性多伴发宫颈炎。确诊需进行分泌物涂片镜检或培养。治疗可选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大观霉素注射液等抗生素,同时需对性伴侣进行同步治疗。
2、宫颈炎女性患者常见宫颈充血水肿及脓性分泌物,可能合并尿频尿急症状。阿奇霉素分散片、盐酸多西环素片等药物可有效对抗宫颈部位感染。治疗期间应禁止性生活,避免交叉感染。
3、前列腺炎男性患者可能出现会阴部胀痛和排尿困难,严重者可形成前列腺脓肿。除规范使用注射用头孢噻肟钠等抗生素外,可配合温水坐浴缓解症状。慢性感染者需延长疗程至4周以上。
4、附睾炎表现为阴囊肿胀疼痛和发热,体检可触及肿大附睾。需卧床休息并抬高阴囊,选用左氧氟沙星片联合甲硝唑片进行抗感染治疗。若形成脓肿需考虑手术引流。
5、盆腔炎女性患者可能出现下腹痛和发热,严重者可导致输卵管粘连或不孕。治疗需静脉注射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西丁钠,必要时行腹腔镜探查。慢性盆腔痛患者可辅以物理治疗。
日常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不洁性行为。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抗生素治疗,定期复查病原学检测。所有性伴侣均需接受筛查和治疗,使用避孕套可有效预防传播。出现泌尿系统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不孕不育等严重后果。
尿路感染可能会导致尿蛋白偏高。尿路感染时,炎症反应可能影响肾脏滤过功能,导致少量蛋白质漏入尿液,但通常为一过性轻度升高。
尿路感染引起的尿蛋白升高多与炎症刺激有关。细菌感染引发尿道或膀胱黏膜充血水肿,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可能使微量白蛋白渗出。这种蛋白尿多为暂时性,尿蛋白定量多在0.15-0.5克每24小时,且以白蛋白为主。伴随尿频尿急等典型尿路刺激症状,尿常规检查除蛋白外还可发现白细胞酯酶阳性、亚硝酸盐阳性及镜下血尿。及时抗感染治疗后,尿蛋白通常随炎症消退而恢复正常。
若尿蛋白持续超过1克每24小时或出现大量泡沫尿,需警惕合并肾实质损伤。反复尿路感染可能诱发慢性肾盂肾炎,导致肾小管间质病变,此时尿蛋白可呈现混合性特征。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患者更易出现感染后肾小球滤过屏障损伤,表现为尿微量白蛋白与β2微球蛋白同时升高。此类情况需通过尿蛋白电泳、肾功能影像学检查进一步鉴别。
日常应注意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避免憋尿及会阴部清洁不足。出现排尿不适或尿液异常时,建议完善尿常规、尿培养及泌尿系统超声检查。中段尿标本采集前需清洁外阴,避免阴道分泌物污染影响检测结果。绝经期女性可适当补充雌激素维持尿道黏膜防御功能,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以减少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