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为4000-5000毫升,约占体重的7%-8%。血液总量会因性别、年龄、体重等因素存在个体差异。
血液是人体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血浆约占血液总量的55%,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电解质等。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红细胞数量最多,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血液总量相对稳定,机体通过调节机制维持动态平衡。当失血量超过总血量的10%时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失血量超过30%可能危及生命,需要紧急输血治疗。献血时单次采集量通常为200-400毫升,这个量在安全范围内,健康成年人献血后骨髓造血功能会加速代偿。
日常生活中保持均衡饮食有助于造血功能,可适当补充富含铁、叶酸、维生素B12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绿叶蔬菜等。适度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后立即测量血液指标。定期体检中的血常规检查能反映血液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女性月经期失血较多时可增加含铁食物摄入,长期月经过多需排查妇科疾病。
血液检查可以辅助筛查部分癌症,但无法确诊所有癌症类型。血液检查主要通过肿瘤标志物、血常规等指标提示异常,需结合影像学或病理检查进一步确认。常见可通过血液检查筛查的癌症包括肝癌、前列腺癌、卵巢癌等。
血液检查中肿瘤标志物升高可能与癌症相关,如甲胎蛋白升高提示肝癌风险,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升高可能与前列腺癌有关。部分癌症患者会出现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异常等血常规指标变化。但肿瘤标志物特异性有限,炎症、良性病变也可能导致指标异常。血液检查更适用于高风险人群的初步筛查或癌症患者的疗效监测。
血液检查对早期癌症的检出率较低,尤其像肺癌、胃癌等缺乏特异性标志物的癌症。部分癌症在血液中难以检测到相关标志物,或仅在晚期才出现明显异常。血液检查阴性不能完全排除癌症,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对于疑似癌症病例,胃肠镜、CT、穿刺活检等检查仍是确诊的金标准。
建议高风险人群根据医生建议定期进行针对性癌症筛查,如长期吸烟者需低剂量CT查肺癌,乙肝患者需定期检测甲胎蛋白。若血液检查发现异常指标,应进一步就诊排查,避免自行解读结果。健康人群无须过度依赖血液检查防癌,保持规律体检和健康生活方式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