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尿路感染可能由尿道结构异常、卫生习惯不良、憋尿行为、免疫力低下、病原体感染等原因引起。儿童尿路感染通常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疼痛、尿液浑浊或血尿等症状,可通过尿常规检查、尿培养等方式确诊。
1、尿道结构异常先天性尿道畸形如膀胱输尿管反流、尿道狭窄等可能导致尿液滞留,增加细菌滋生概率。患儿可能出现反复发热、排尿困难等症状。需通过超声或造影检查明确诊断,轻度反流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颗粒预防感染,重度反流可能需要输尿管再植术。
2、卫生习惯不良排便后从后向前擦拭、不及时更换纸尿裤等行为易将肠道细菌带入尿道。建议家长教导女童从前向后清洁,男童清洗时需翻起包皮。每日用温水清洗会阴部,选择透气棉质内裤,避免使用刺激性洗剂。
3、憋尿行为儿童因玩耍或害羞刻意憋尿,导致膀胱过度充盈削弱防御功能。家长需定时提醒排尿,学龄前儿童每2-3小时应排尿一次。可记录排尿日记评估排尿模式,必要时进行膀胱功能训练。
4、免疫力低下糖尿病、营养不良等基础疾病会降低抵抗力。患儿可能伴随机体乏力、生长迟缓等表现。需加强营养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贫血儿童可配合葡萄糖酸亚铁糖浆治疗,同时积极控制原发病。
5、病原体感染大肠埃希菌占儿童尿路感染病原体的80%以上,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急性发作期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或头孢地尼分散片,伴有发热时需联用布洛芬混悬滴剂退热治疗。
预防儿童尿路感染需保证每日饮水量达到1000-1500毫升,避免穿紧身裤或久坐潮湿环境。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饮食选择冬瓜、梨等利尿食物,限制辛辣刺激食物。若出现持续高热、腰痛或精神萎靡需立即就医,避免进展为肾盂肾炎。恢复期建议每月复查尿常规,连续3次正常方可停止随访。
尿路感染通常不会传染,但少数情况下可能通过性接触传播。尿路感染多由细菌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尿路感染多数由大肠杆菌等肠道细菌逆行感染尿道引起,属于自身菌群失衡导致的炎症反应。日常共用马桶、泳池或衣物接触不会传播病原体,因细菌无法在体外长期存活。普通社交行为如握手、拥抱更无传染风险。患者需注意保持会阴清洁,避免憋尿,多饮水促进细菌排出。
存在性传播可能的特殊情况下,如淋球菌性尿道炎或衣原体感染,可能通过无保护性行为传染。这类病原体可附着于生殖器黏膜,性接触时直接侵入对方尿道。若伴侣出现排尿不适或分泌物异常,双方应共同就诊检查。治疗期间需避免性行为,直至完成抗生素疗程且症状完全消失。
尿路感染患者应选择棉质透气内裤,每日更换并及时清洗。饮食上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可适量饮用蔓越莓汁抑制细菌黏附。反复发作或伴有发热腰痛者需警惕肾盂肾炎,须完善尿培养检查并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不可自行中断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