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涉及呼吸系统损伤、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致癌作用、皮肤黏膜刺激以及神经系统影响。煤烟是煤炭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混合污染物,包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多环芳烃、重金属等多种有害物质。
1、呼吸系统损伤煤烟中的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可直接刺激呼吸道黏膜,长期暴露可能引发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煤烟中的细颗粒物可深入肺泡,导致肺泡巨噬细胞功能受损,增加肺部感染概率。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严重时可诱发哮喘急性发作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
2、心血管疾病风险煤烟中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降低血液携氧能力,导致心肌缺氧。多环芳烃等成分可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增加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发病风险。短期高浓度接触可能引发心律失常,长期低剂量暴露与高血压发病率升高相关。
3、致癌作用煤烟所含的苯并芘等强致癌物可通过DNA损伤诱发细胞突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长期接触煤烟者肺癌、膀胱癌等恶性肿瘤发病率显著增高。这些致癌物在体内代谢后产生的活性中间体,能与细胞遗传物质共价结合,干扰正常细胞周期调控。
4、皮肤黏膜刺激煤烟颗粒附着在皮肤表面可能堵塞毛孔,引发毛囊炎或接触性皮炎。眼部暴露于煤烟环境易出现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等刺激性症状。鼻腔黏膜在煤烟刺激下可能发生干燥、充血甚至鼻出血,长期可导致慢性鼻炎。
5、神经系统影响一氧化碳中毒是煤烟暴露最严重的急性神经损害,轻者头痛头晕,重者昏迷甚至死亡。长期低剂量接触可能引起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认知功能障碍。部分多环芳烃具有神经毒性,可能通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慢性损害。
减少煤烟暴露需综合采取防护措施,使用清洁能源替代燃煤,安装有效的通风排烟设备。在煤烟污染环境中应佩戴符合标准的防护口罩,外出归来及时清洗暴露部位皮肤。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基础呼吸系统疾病者需加强健康监测。出现持续咳嗽、胸闷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避免延误病情诊治。
正常成人体温一般为36.3-37.2摄氏度,测量部位和方法不同可能略有差异。
体温受测量方式影响较大,腋下测温通常为36.0-37.0摄氏度,口腔测温比腋下高0.2-0.3摄氏度,直肠测温比口腔高0.3-0.5摄氏度。日常活动、饮食、昼夜节律也会使体温波动,清晨较低而傍晚偏高,剧烈运动或进食后可能暂时升高0.5-1摄氏度。女性排卵期体温会上升0.3-0.6摄氏度并持续至月经前。环境温度过高时可能出现生理性体温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7.5摄氏度。使用水银体温计需测量5-10分钟,电子体温计听到提示音后还需保持30秒。
建议选择固定时间测量基础体温,避免在运动、沐浴、饮食后立即测量。发现体温持续超过37.3摄氏度或伴有头痛乏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排查感染等病理性因素。日常注意保持适宜环境温度,穿着透气衣物,发热时可采取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