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6度体温属于正常范围。人体正常体温通常为36-37度,36.6度处于这一区间的中间值,一般无须担心。
体温受多种因素影响,测量时间、测量部位、个体差异等均可能导致体温波动。口腔测量正常值为36.3-37.2度,腋下测量正常值为36-37度,耳温或额温测量正常值为36.1-37.1度。36.6度在不同测量方式下均属于正常范围。日常活动、饮食、情绪变化可能引起体温轻微升高或降低,通常幅度不超过0.5度。女性月经周期中排卵期体温可能略有上升,但仍在正常范围内。婴幼儿基础代谢率较高,正常体温可能略高于成人。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环境温度适宜,夏季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冬季注意保暖。适量饮水有助于维持体温稳定。如出现持续发热或体温异常波动,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糖尿病肾病分期标准通常采用Mogensen分期法,将疾病进展分为5期,主要依据尿蛋白排泄率、肾小球滤过率和临床症状进行划分。
糖尿病肾病1期表现为肾小球高滤过和肾脏肥大,尿蛋白排泄率正常,肾小球滤过率可能增高。此阶段属于功能性改变,尚无结构损伤,通过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可能逆转。患者通常无自觉症状,需通过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发现异常。
糖尿病肾病2期出现间断微量白蛋白尿,尿蛋白排泄率在20-200μg/min或30-300mg/24h,肾小球滤过率仍维持较高水平。肾脏病理可见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基质增多,此阶段病变已不可逆但进展缓慢。患者可能在剧烈运动后出现一过性蛋白尿。
糖尿病肾病3期即早期糖尿病肾病期,表现为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尿蛋白排泄率持续超过上述标准,肾小球滤过率开始下降。典型病理改变为结节性肾小球硬化,患者可能出现轻度水肿和血压升高,需启动肾保护治疗。
糖尿病肾病4期为临床糖尿病肾病期,尿蛋白排泄率超过200μg/min或300mg/24h,呈现显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患者出现明显水肿、高血压和低蛋白血症,病理可见弥漫性肾小球硬化,需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并强化降压治疗。
糖尿病肾病5期即终末期肾病,肾小球滤过率低于15ml/min,出现严重氮质血症和尿毒症症状。患者需要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常合并严重心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功能指标,保持血糖和血压达标,每日食盐摄入控制在5克以下,蛋白质摄入以优质蛋白为主且需根据分期调整。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适度进行有氧运动,每3-6个月复查尿蛋白和肾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