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不会终身免疫,可能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病毒。
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不同血清型病毒之间缺乏交叉免疫保护,感染一种病毒后产生的抗体无法有效抵御其他类型感染。部分患者可能因病毒变异或免疫力下降出现同型病毒二次感染。典型症状为手、足、口腔疱疹伴发热,重症可能出现脑炎或肺水肿。
临床存在将疱疹性咽峡炎误认为手足口病的情况,两者病原体存在差异。部分家长误认为患病后无需隔离或疫苗可预防所有类型,实际上隔离期需持续至症状消失后1周,现有疫苗仅针对EV71型。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接触患儿后及时洗手可降低感染概率。
患儿恢复期应进食温凉流质食物,避免抓挠疱疹。托幼机构发现病例需做好物品消毒。
儿童手足口病初期症状通常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初期症状以低热、食欲减退、乏力等全身不适为主。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在37.5-38.5摄氏度之间。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多位于舌、颊黏膜及硬腭等处,疼痛明显导致患儿拒食、流涎。手、足、臀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通常不痛不痒。部分患儿可能伴有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
患儿出现上述症状时,家长需保持患儿口腔清洁,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抓挠皮疹。若持续高热或出现精神萎靡、肢体抖动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