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损伤可能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或毒物损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原因引起。肝损伤通常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黄疸、肝区疼痛等症状,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评估明确病因。
1、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导致肝损伤的常见原因。病毒复制可引发肝细胞炎症坏死,长期未控制可能进展为肝硬化。患者可能出现皮肤巩膜黄染、腹胀等症状。临床常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等抗病毒药物,配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进行保肝治疗。
2、酒精性肝病长期过量饮酒会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严重时出现酒精性肝炎甚至肝衰竭。典型症状包括肝肿大、蜘蛛痣等。治疗需严格戒酒,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改善肝细胞膜稳定性,必要时联合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促进解毒功能。
3、药物性肝损伤对乙酰氨基酚片、抗结核药等具有肝毒性的药物可能引起急性肝损伤。临床表现可从无症状转氨酶升高到急性肝衰竭。治疗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采用注射用异甘草酸镁对抗氧化应激,辅以水飞蓟宾胶囊促进肝细胞修复。
4、非酒精性脂肪肝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导致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可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表现。治疗需控制体重,使用奥利司他胶囊调节脂代谢,配合双环醇片改善肝脏炎症。
5、自身免疫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会攻击肝内胆管系统,导致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特征性表现包括皮肤瘙痒、碱性磷酸酶升高。治疗主要采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改善胆汁排泄,重症需联合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
日常需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持规律作息。饮食应控制高脂高糖摄入,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丰富的蔬菜水果。绝对禁酒并谨慎使用保健品,服用药物前需咨询医师。建议每半年进行肝功能检查和肝脏超声监测,出现持续乏力、尿色加深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对于慢性肝病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定期复查评估病情进展。
药物性肝损伤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胆汁淤积、肝纤维化甚至肝衰竭等危害。药物性肝损伤的危害程度主要与药物种类、用药剂量、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常见表现有乏力、食欲减退、黄疸、肝区疼痛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药物性肝损伤初期可能仅表现为转氨酶轻度升高,此时及时停药并干预通常可逆转。若继续用药或未规范处理,肝细胞持续受损会导致胆汁排泄障碍,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等胆汁淤积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慢性肝损伤,长期炎症刺激可诱发肝纤维化,表现为肝掌、蜘蛛痣等门静脉高压体征。最严重的情况是爆发性肝衰竭,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凝血功能障碍、多器官衰竭,需紧急肝移植治疗。
药物性肝损伤的危害具有个体差异性。老年人、慢性肝病患者、遗传代谢异常人群对肝毒性药物更敏感。某些中草药如土三七、何首乌,以及抗结核药、抗肿瘤药、解热镇痛药等西药更易引发严重肝损伤。联合用药时药物相互作用也可能加重肝脏负担。部分患者存在特异质反应,即使常规剂量也可能导致急性肝坏死。
出现疑似药物性肝损伤症状时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避免饮酒和高脂饮食。建议记录用药史并携带药品包装就诊,医生会根据肝功能检查、影像学等评估损伤程度。轻度损伤可通过护肝药物如复方甘草酸苷片、双环醇片、水飞蓟宾胶囊等治疗,严重病例需人工肝支持或肝移植。用药前应告知医生肝病史,定期监测肝功能,不自行增减药量或滥用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