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影检查是通过向体内引入造影剂,利用影像学技术观察器官或组织形态与功能变化的诊断方法。主要有X线造影、CT增强造影、磁共振造影、超声造影、血管造影等方式。
1、X线造影X线造影常用于胃肠和泌尿系统检查。口服或灌入硫酸钡混悬液后,通过X线透视观察消化道轮廓。静脉注射含碘造影剂可显示泌尿系统结构。检查前需空腹,检查后需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
2、CT增强造影CT增强造影通过静脉注射碘对比剂,利用CT扫描观察血管和病变的血供情况。适用于肿瘤、血管病变和脏器功能评估。检查前需评估肾功能,检查后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
3、磁共振造影磁共振造影使用钆类对比剂,通过磁场变化显示组织灌注和血管形态。对神经系统和软组织分辨率高。体内有金属植入物者禁用,检查时间较长需保持静止。
4、超声造影超声造影通过静脉注射含微泡造影剂,增强血流信号显示。用于心脏、肝脏等器官的实时动态观察。检查无辐射,但造影剂持续时间短,需快速完成扫描。
5、血管造影血管造影在DSA设备下将导管插入靶血管注射造影剂,可清晰显示血管走行和病变。用于冠心病、脑血管病等诊断,属于有创检查需术前评估凝血功能。
造影检查后建议多饮水加速造影剂代谢,观察是否出现皮疹、恶心等过敏反应。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选择含碘造影剂,检查前应与医生充分沟通禁忌证。不同造影方式各具优势,临床需根据具体病情选择最适宜的检查方案。
需要做造影的情况主要有血管疾病诊断、肿瘤筛查、消化系统病变评估、泌尿系统异常检查、心脏功能评估等。造影检查通过显影剂增强影像对比度,帮助医生更清晰观察体内结构或功能异常。
1、血管疾病诊断当疑似存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或动脉瘤时,需进行血管造影。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心脏血管堵塞程度,脑血管造影能发现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此类检查可直观显示血流动力学改变,为支架植入或手术提供依据。常用碘对比剂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检查前需评估肾功能。
2、肿瘤筛查增强CT或MRI造影用于鉴别肿瘤性质及侵犯范围。肝脏造影可区分血管瘤与恶性肿瘤,乳腺钼靶造影能发现早期微小钙化灶。显影剂在肿瘤组织的异常滞留特点,有助于判断良恶性。孕妇及甲亢患者需谨慎选择含碘造影剂。
3、消化系统病变消化道钡餐造影适用于食管狭窄、胃溃疡等病变检查,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可诊断胆管结石。小肠造影能发现克罗恩病特征性改变,结肠造影可辅助筛查息肉。检查前需严格清洁肠道,糖尿病患者使用钡剂需监测血糖波动。
4、泌尿系统异常静脉肾盂造影可评估肾积水或输尿管梗阻,CT尿路造影能三维重建结石位置。膀胱造影用于诊断尿道反流或瘘管形成。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造影剂类型,检查后应多饮水加速排泄。儿童患者需采用低辐射剂量方案。
5、心脏功能评估心脏超声造影能提高心内膜显影清晰度,心肌灌注造影可检测缺血区域。左心室造影可精确计算射血分数,冠脉CTA造影适用于冠心病筛查。严重心律失常患者需心电监护下操作,碘过敏者需改用钆对比剂。
进行造影检查前应完善肝肾功能、过敏史评估,检查后建议观察30分钟以防迟发反应。糖尿病患者使用钡剂后需监测血糖,哺乳期女性检查后应暂停哺乳24小时。日常注意补充水分促进造影剂代谢,若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需立即就医。根据检查部位不同,可能需要提前禁食或清洁灌肠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