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体外除颤器应在患者出现无反应、无呼吸或无正常呼吸如濒死喘息时立即使用。心脏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为发病后4分钟内,此时除颤成功率最高。
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的核心指征是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这两种可电击心律。当设备分析确认存在上述心律时,会提示操作者进行除颤。操作前需确保患者胸部干燥,移除金属物品,并按照语音提示贴好电极片。设备会自动分析心律,若检测到需除颤的心律,会提示充电并指示按下放电按钮。对于非可电击心律如心电静止或无脉电活动,设备不会建议除颤,此时应持续进行心肺复苏。
在公共场所发现疑似心脏骤停患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同时开始心肺复苏。取得自动体外除颤器后应尽快使用,每次电击后无需检查心律,直接继续胸外按压。现代自动体外除颤器采用双向波技术,能量选择通常为120-200焦耳,可自动调节。儿童患者需使用儿科电极片或能量衰减器。注意在患者恢复自主循环或专业急救人员到达前,不应中断抢救措施。
日常应定期检查自动体外除颤器的电池状态和电极片有效期,确保设备处于备用状态。建议接受基础生命支持培训,掌握心肺复苏和自动体外除颤器的规范操作流程。心脏骤停高风险人群的家庭成员及公共场所工作人员,更应熟悉设备存放位置和使用方法。
现场电除颤仪实施需按照规范操作流程进行,主要包括确认患者状态、开启设备、放置电极片、分析心律、实施电击等步骤。电除颤仪是抢救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关键设备,正确使用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概率。
确认患者状态是首要步骤,需快速判断患者是否无反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若确认心脏骤停,立即启动急救系统并获取除颤仪。开启设备后按照语音或屏幕提示操作,多数现代除颤仪具备自动分析功能。正确放置电极片位置至关重要,通常将胸骨电极置于右锁骨下方,心尖电极置于左乳头外侧腋中线处。电极片需与皮肤紧密贴合,若患者胸毛浓密需快速剃除。设备自动分析心律时确保无人接触患者,若提示可电击心律,清场后按下放电按钮实施电击。电击后立即恢复胸外按压,两分钟后重新评估心律。对于可除颤心律,每次电击能量选择遵循设备默认设置,双相波除颤仪通常使用120-200焦耳。实施过程中需持续保障患者气道通畅,条件允许时尽早建立高级气道。操作时注意避免在潮湿环境或患者胸部有药物贴片时使用,金属物体不得接触电极片。儿童使用需配备儿科电极片或能量调节装置,1-8岁儿童初始剂量为2-4焦耳/千克体重。
使用电除颤仪后需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记录电击次数与能量设置。及时清理使用过的电极片并检查设备电量,确保处于备用状态。所有参与抢救人员应定期接受心肺复苏与除颤仪操作培训,熟悉设备维护流程。公共场所配置的自动体外除颤仪通常有更简化的操作界面,非专业人员也可按图示步骤完成急救。日常需定期检查电极片有效期与设备自检报告,避免电池耗尽或部件老化影响使用。建议医疗机构每半年对除颤仪进行专业检测,包括能量输出校准与故障排查。对于发生过室颤的高危患者,家属可学习基本操作要领以备应急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