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通过药物治疗、氧疗、肺康复训练、疫苗接种、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病情严重程度不同,治疗方案存在差异。
1、药物治疗:
支气管扩张剂是核心用药,常用药物包括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噻托溴铵等,可缓解气道痉挛。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适用于急性加重期,需严格遵医嘱使用。祛痰药如氨溴索有助于稀释痰液,改善通气功能。
2、氧疗:
长期家庭氧疗适用于静息状态下血氧饱和度低于88%的患者,每日吸氧时间需超过15小时。便携式制氧机可提高患者活动耐力,但需定期监测动脉血气,避免二氧化碳潴留。
3、肺康复训练:
腹式呼吸训练能增强膈肌运动效率,缩唇呼吸可延缓小气道塌陷。上肢抗阻训练结合有氧运动如慢走、踏车,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能显著改善运动耐量。训练强度需根据心肺功能评估个性化调整。
4、疫苗接种: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急性发作风险,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建议每5年加强接种。疫苗接种能减少呼吸道感染诱发的病情恶化,是重要的预防性措施。
5、手术治疗:
肺减容术适用于重度肺气肿患者,可切除无功能肺组织改善通气。肺移植是终末期患者的最终选择,需严格评估适应证。手术干预需结合肺功能、影像学等综合评估。
患者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油烟、粉尘等刺激物。饮食宜高蛋白、高热量,适量补充维生素D。冬季注意保暖防感冒,进行呼吸操锻炼时需有家属陪同。定期监测肺功能变化,急性加重时及时就医。戒烟是延缓病情进展的关键措施,必要时可寻求戒烟门诊帮助。保持情绪稳定,参与病友交流有助于提升治疗依从性。
哮喘属于阻塞性通气障碍。哮喘的主要病理特征为气道慢性炎症、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及气道高反应性,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气流受限,符合阻塞性通气障碍的定义。
1、气道炎症:哮喘患者的气道存在持续性炎症反应,炎症细胞浸润和炎性介质释放导致气道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直接造成气道狭窄。治疗需长期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
2、支气管痉挛:过敏原或刺激物诱发支气管平滑肌异常收缩,使气道内径动态性缩小。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可快速缓解痉挛,但需配合抗炎治疗。
3、气道重塑:长期未控制的哮喘可能引起气道壁结构改变,包括基底膜增厚、平滑肌增生等不可逆病变,加重气流阻塞。早期规范治疗可延缓进展。
4、黏液栓形成:炎症刺激下杯状细胞增生,过量黏液与脱落上皮细胞形成栓子,部分阻塞小气道。祛痰药物和气道廓清技术有助于改善。
5、呼气相显著:阻塞性通气障碍特征为呼气困难,哮喘患者因气道塌陷更易在呼气时出现哮鸣音。肺功能检查显示FEV1/FVC比值下降是诊断关键指标。
哮喘患者需避免接触尘螨、花粉等过敏原,保持室内通风干燥。规律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可增强呼吸肌耐力,推荐游泳、太极等低强度运动。日常监测峰流速值,急性发作时立即使用急救药物并就医。冬季注意保暖防感冒,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C,限制可能诱发症状的冷饮及辛辣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