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6℃的体温属于正常范围。人体正常体温通常维持在36.0-37.2℃之间,测量方式、时间及个体差异可能影响具体数值。
体温受测量部位影响较大,腋下温度正常范围为36.0-37.0℃,口腔温度略高约0.2-0.3℃,直肠温度则高0.3-0.5℃。36.6℃的腋温或口温均符合生理标准,表明机体产热与散热处于平衡状态。昼夜节律也会导致体温波动,清晨较低而傍晚偏高,但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女性排卵期后基础体温可能上升0.3-0.5℃,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婴幼儿代谢旺盛体温常略高于成人,老年人则可能偏低。
若体温持续低于36.0℃或伴随寒战、嗜睡等症状,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减退、低血糖或严重感染有关。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镇静剂等药物也可能导致体温调节异常。环境温度过低时可能出现一过性体温下降,但复温后应恢复正常。测量误差需排除,如腋下有汗液或未夹紧体温计可能导致读数偏低。
日常监测体温建议选择固定时间与测量方式,避免剧烈运动、进食或情绪激动后立即测量。发现异常波动时可重复测量确认,持续异常需结合其他症状就医排查。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正常体温调节功能,寒冷环境中注意保暖防寒。
糖尿病肾病分期标准通常采用Mogensen分期法,将疾病进展分为5期,主要依据尿蛋白排泄率、肾小球滤过率和临床症状进行划分。
糖尿病肾病1期表现为肾小球高滤过和肾脏肥大,尿蛋白排泄率正常,肾小球滤过率可能增高。此阶段属于功能性改变,尚无结构损伤,通过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可能逆转。患者通常无自觉症状,需通过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发现异常。
糖尿病肾病2期出现间断微量白蛋白尿,尿蛋白排泄率在20-200μg/min或30-300mg/24h,肾小球滤过率仍维持较高水平。肾脏病理可见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基质增多,此阶段病变已不可逆但进展缓慢。患者可能在剧烈运动后出现一过性蛋白尿。
糖尿病肾病3期即早期糖尿病肾病期,表现为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尿蛋白排泄率持续超过上述标准,肾小球滤过率开始下降。典型病理改变为结节性肾小球硬化,患者可能出现轻度水肿和血压升高,需启动肾保护治疗。
糖尿病肾病4期为临床糖尿病肾病期,尿蛋白排泄率超过200μg/min或300mg/24h,呈现显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患者出现明显水肿、高血压和低蛋白血症,病理可见弥漫性肾小球硬化,需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并强化降压治疗。
糖尿病肾病5期即终末期肾病,肾小球滤过率低于15ml/min,出现严重氮质血症和尿毒症症状。患者需要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常合并严重心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功能指标,保持血糖和血压达标,每日食盐摄入控制在5克以下,蛋白质摄入以优质蛋白为主且需根据分期调整。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适度进行有氧运动,每3-6个月复查尿蛋白和肾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