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隐痛,严重者可出现剧烈疼痛。骨质疏松疼痛的强度主要与骨折发生部位、骨量流失速度、神经压迫程度等因素相关。
骨质疏松早期可能无明显疼痛,仅表现为身高变矮或驼背。随着骨量持续流失,脊椎椎体发生微骨折时,患者常出现腰背部持续性钝痛,疼痛在久站、久坐后加重。这种疼痛通常可以忍受,通过休息和药物干预能有效缓解。肋骨骨折可能引起胸廓周围刺痛,咳嗽或深呼吸时疼痛加剧。四肢长骨骨折多由轻微外伤诱发,表现为突发锐痛伴活动受限,这类疼痛程度中等但持续时间较长。
当骨质疏松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时,可能突发剧烈疼痛,严重者甚至无法翻身或坐起。这种疼痛常向胸腹部放射,持续数周不缓解。多发性椎体骨折可能压迫脊髓神经根,产生电击样剧痛伴肢体麻木。髋部骨折引起的疼痛最为剧烈,患者完全无法负重行走,往往需要紧急医疗干预。极少数患者因长期慢性疼痛可能出现痛觉过敏现象,轻微触碰即可诱发难以忍受的疼痛。
建议骨质疏松患者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日常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避免跌倒风险。出现持续骨痛时应及时就医,通过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评估骨量流失程度。疼痛管理需结合抗骨质疏松治疗,可遵医嘱使用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等药物,必要时考虑椎体成形术等微创手术干预。保持适度负重运动有助于维持骨强度,但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选择低冲击性运动方式。
骨质疏松症是否严重需结合病情程度判断,多数情况下属于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但严重时可导致骨折等严重后果。骨质疏松症主要由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引起,表现为骨脆性增加,常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
骨质疏松症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腰背疼痛、身高变矮、驼背等表现。骨密度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方法,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可准确评估骨量。日常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有助于延缓骨量流失,适度负重运动如步行、太极拳可刺激骨形成。药物治疗包括抑制骨吸收的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片、利塞膦酸钠片,以及促进骨形成的特立帕肽注射液。
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脆性骨折,常见部位为椎体、髋部和腕部。髋部骨折可能导致长期卧床,引发肺炎、深静脉血栓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存在多发性椎体骨折时可能影响心肺功能,严重驼背还会导致活动能力下降。这类患者需要接受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康复治疗,必要时需手术固定骨折部位。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骨密度筛查,保持每日1000-1200毫克钙摄入量。户外活动有助于皮肤合成维生素D,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加速骨量流失应避免。已确诊患者需遵医嘱长期用药,居家注意防跌倒措施,如保持地面干燥、安装扶手。出现突发剧烈背痛或活动受限时应及时就医排除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