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过敏性紫癜可能由感染、食物过敏、药物过敏、遗传因素、免疫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对症治疗、日常护理等方式治疗。
1、感染细菌或病毒感染是常见诱因,链球菌感染后可能诱发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患儿可能出现发热、咽痛等前驱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颗粒控制感染,配合氯雷他定糖浆缓解过敏反应,严重时需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
2、食物过敏牛奶、鸡蛋、海鲜等高蛋白食物易引发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典型表现为进食后出现皮肤紫癜伴腹痛。家长需立即停止可疑食物,记录饮食日记,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西替利嗪口服溶液联合蒙脱石散处理消化道症状。
3、药物过敏青霉素类、磺胺类药物可能引起Ⅲ型超敏反应。用药后出现对称性下肢紫癜需警惕。应立即停用致敏药物,使用醋酸泼尼松片抑制炎症反应,配合维生素C片改善血管通透性,严重血管神经性水肿需急诊处理。
4、遗传因素HLA-DRB1等位基因携带者具有遗传易感性。这类患儿常伴有家族过敏史,可能反复发作。家长需加强环境控制,减少接触过敏原,发作期按医嘱使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调节免疫,长期随访监测肾功能。
5、免疫异常IgA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小血管炎是核心病理机制。除皮肤紫癜外可能伴有关节肿痛、血尿。急性期需使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冲击治疗,缓解后改用硫唑嘌呤片维持,定期复查尿常规和血压。
患儿发作期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出血。饮食选择低敏米糊、苹果泥等清淡食物,逐步添加单一新食材观察反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柔软棉质衣物减少摩擦。恢复期适当补充维生素K和钙剂,但所有营养补充剂使用前需咨询医生。家长需密切观察尿色、关节肿胀等变化,定期复查尿常规和肾功能至少半年,发现血尿、水肿等症状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