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耳炎可能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过敏性鼻炎、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急性中耳炎通常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耳闷胀感、发热、耳道流脓等症状。
1、细菌感染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腔,导致黏膜充血肿胀并产生脓性分泌物。细菌性中耳炎常见于感冒后,脓液积聚可造成鼓膜膨隆,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菌药物治疗,鼓膜穿孔流脓时需进行脓液培养。
2、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经鼻咽部上行感染中耳,引起黏膜水肿和浆液性渗出。病毒性中耳炎多伴随流感症状,鼓膜呈琥珀色改变,可使用利巴韦林喷雾剂缓解症状,合并细菌感染时需联用抗生素。
3、咽鼓管功能障碍儿童咽鼓管短平直,腺样体肥大会压迫咽鼓管咽口,导致中耳通气引流障碍。飞机起降或潜水时气压骤变也可引发气压损伤性中耳炎,表现为突发耳闷和耳鸣,可通过捏鼻鼓气法或咽鼓管吹张术改善。
4、过敏性鼻炎过敏原刺激导致鼻黏膜水肿,继发咽鼓管阻塞和中耳负压。患者常有鼻痒、打喷嚏等前驱症状,中耳积液呈淡黄色,需使用氯雷他定抗过敏,配合鼻用糖皮质激素减轻黏膜肿胀。
5、免疫力低下糖尿病、HIV感染等疾病会削弱机体抵抗力,增加中耳反复感染概率。这类患者易发展为坏死性中耳炎或颅内并发症,除规范抗感染外还需注射肺炎球菌疫苗,必要时行鼓膜置管术。
预防急性中耳炎需避免用力擤鼻,哺乳期婴儿保持头高位喂养。发病期间可用热毛巾敷耳缓解疼痛,避免游泳或耳道进水。饮食宜选择南瓜粥、蒸蛋羹等软质食物,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若耳痛持续超过48小时或出现面瘫、剧烈头痛等症状,应立即就诊排除乳突炎等并发症。
急性中耳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鼓膜穿刺、鼻腔减充血剂、镇痛药物、局部热敷等方式治疗。急性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低下、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中耳炎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或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抗生素可有效抑制中耳腔内病原菌繁殖,用药期间需观察体温及耳痛变化,避免自行调整剂量。若出现皮疹或腹泻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复诊。
2、鼓膜穿刺对于鼓室积液严重或持续疼痛者,耳鼻喉科医生可能建议鼓膜穿刺术。该操作通过切开鼓膜引流脓液,能迅速缓解耳内压力,术后需保持外耳道干燥。穿刺后配合抗生素滴耳液使用可降低复发概率。
3、鼻腔减充血剂盐酸羟甲唑啉等鼻用减充血剂能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尤其适用于合并鼻塞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使用时间不宜超过一周,避免反弹性鼻黏膜充血。儿童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生理性海水喷雾等更温和的制剂。
4、镇痛药物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可缓解耳痛和发热症状,但无法替代抗感染治疗。服药期间需监测肝功能,避免与其他解热镇痛药联用。婴幼儿应根据体重精确计算剂量,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建议就医评估。
5、局部热敷用温热毛巾敷于患耳周围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每次15-20分钟,每日重复进行数次。该方法适合作为药物辅助治疗,但禁止在鼓膜穿孔或外耳道化脓时使用。热敷后出现眩晕或疼痛加剧应立即停止。
治疗期间应保持充足休息,避免用力擤鼻及游泳等增加耳压的行为。饮食宜清淡,多摄入维生素C丰富的蔬菜水果,限制奶制品摄入以防分泌物黏稠。儿童患者家长需每日观察耳道分泌物性状,若72小时内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听力下降、面部麻木等表现,须及时复查耳内镜和听力检测。愈后三个月内建议避免乘坐飞机或潜水,定期复查咽鼓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