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宝宝拉肚子带血可能与乳糖不耐受、肠道感染、牛奶蛋白过敏、肛裂、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因素有关。建议家长及时带宝宝就医,明确病因后遵医嘱治疗。
1、乳糖不耐受母乳中含有乳糖,部分宝宝因乳糖酶缺乏导致乳糖不耐受,可能出现腹泻、腹胀等症状。严重时肠道黏膜受损可引发血便。家长需观察宝宝是否在哺乳后出现哭闹、排气增多等表现,可遵医嘱使用乳糖酶滴剂辅助消化,或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喂养。
2、肠道感染轮状病毒、沙门氏菌等病原体感染可引起急性肠炎,导致宝宝腹泻伴黏液血便,通常伴随发热、呕吐。需通过粪便检测确诊,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同时注意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
3、牛奶蛋白过敏母乳喂养时,母亲摄入的牛奶蛋白可能通过乳汁致敏宝宝,引发过敏性结肠炎,表现为腹泻、血丝便。母亲需严格回避牛奶及奶制品,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深度水解蛋白奶粉。症状严重时可短期使用盐酸西替利嗪滴剂抗过敏。
4、肛裂频繁腹泻可能造成宝宝肛门周围皮肤撕裂,便中可见鲜红色血丝。家长需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涂抹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调整哺乳姿势避免宝宝吞咽过多空气,减少肠胀气导致的排便次数增加。
5、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可能出现该急重症,典型表现为血便、腹胀、拒奶。需立即住院治疗,通过禁食、静脉营养及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控制感染,严重者需手术切除坏死肠段。
母乳宝宝出现血便时,家长应记录排便次数、血液颜色及伴随症状,保留异常尿布供医生检查。哺乳期母亲需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注意宝宝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晾干,预防尿布疹。若血便持续或伴随精神萎靡、发热等症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