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硬化不是脑梗死,但可能增加脑梗死的发生概率。脑动脉硬化是脑血管壁增厚、弹性减退的慢性病变,而脑梗死是脑组织因缺血缺氧导致的坏死性疾病。
脑动脉硬化主要表现为脑血管内膜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逐渐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但尚未引起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该病变进展缓慢,早期可通过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延缓发展。常用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尼莫地平片等。
脑梗死属于急性脑血管事件,由于血栓形成或栓塞导致脑动脉完全闭塞,脑组织在短时间内发生不可逆损伤。典型症状包括突发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需紧急进行溶栓或取栓治疗。脑动脉硬化患者若斑块破裂诱发血栓形成,或血管狭窄程度超过70%,可能发展为脑梗死。临床常用阿替普酶注射液、丁苯酞软胶囊、依达拉奉注射液等药物改善脑循环。
脑动脉硬化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指标,低盐低脂饮食,每日进行有氧运动。出现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预警症状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脑梗死救治时机。建议每半年进行颈动脉超声或经颅多普勒检查,评估脑血管病变进展程度。
脑梗死患者通常需要做核磁共振检查。核磁共振能清晰显示脑组织缺血范围、梗死灶位置及血管病变程度,是诊断和评估脑梗死的重要工具。
脑梗死急性期通过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在发病后数分钟内检出缺血病灶,敏感性高于CT。对于后循环梗死、小脑梗死等CT显示不佳的部位,核磁共振具有显著优势。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能无创检测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帮助明确病因。对于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核磁共振可评估梗死灶周围半暗带存活情况,指导后续治疗决策。部分患者需通过增强扫描鉴别肿瘤、炎症等非血管性病变。
存在心脏起搏器、金属植入物等核磁共振检查禁忌证的患者,或病情危急需立即取栓治疗时,可能优先选择CT检查。躁动无法配合检查者需考虑镇静方案。少数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钆对比剂存在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风险,需谨慎评估。
脑梗死确诊后应遵医嘱规范用药,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日常需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进行康复训练。出现言语含糊、肢体无力等复发征兆时需立即就医复查影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