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梗死可能由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偏瘫、言语障碍、意识模糊等症状,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并紧急干预。
1. 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血栓形成,导致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此类患者常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发病时可能出现单侧肢体无力、面部麻木等症状。治疗需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稳定斑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抗血小板聚集,必要时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改善脑循环。急性期可通过静脉溶栓或血管内取栓恢复血流。
2. 心源性栓塞心房颤动等心脏疾病易形成附壁血栓,脱落后随血流阻塞脑动脉引发栓塞性脑梗死。此类患者突发症状较重,可能出现昏迷、视野缺损等表现。需长期服用华法林钠片或利伐沙班片抗凝,急性期可使用注射用阿替普酶溶栓。心脏超声和动态心电图有助于明确病因。
3. 小动脉闭塞长期高血压或糖尿病可导致脑内小动脉玻璃样变,引发腔隙性脑梗死。症状相对较轻,多见单纯运动障碍或感觉异常。治疗基础疾病是关键,可选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控制血压,二甲双胍缓释片调节血糖,配合丁苯酞软胶囊改善脑代谢。
4. 血液系统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血液病可能增加血液黏稠度,诱发脑梗死。患者可能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前驱症状。治疗需针对原发病使用羟基脲片调节血细胞,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血栓,严重时需进行血浆置换。
5. 其他原因血管炎、烟雾病等罕见病因也可导致脑梗死,青年患者需考虑此类因素。临床可见反复发作、认知功能下降等不典型表现。确诊需依靠血管造影等检查,治疗需使用甲泼尼龙片控制炎症,或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改善供血。
脑梗死患者需长期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戒烟限酒并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康复期应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定期复查颈动脉超声和脑血流评估。出现头晕、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时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溶栓黄金时间窗。家属需协助患者用药管理并预防跌倒等二次伤害。
脑梗死患者通常需要做核磁共振检查。核磁共振能清晰显示脑组织缺血范围、梗死灶位置及血管病变程度,是诊断和评估脑梗死的重要工具。
脑梗死急性期通过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在发病后数分钟内检出缺血病灶,敏感性高于CT。对于后循环梗死、小脑梗死等CT显示不佳的部位,核磁共振具有显著优势。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能无创检测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帮助明确病因。对于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核磁共振可评估梗死灶周围半暗带存活情况,指导后续治疗决策。部分患者需通过增强扫描鉴别肿瘤、炎症等非血管性病变。
存在心脏起搏器、金属植入物等核磁共振检查禁忌证的患者,或病情危急需立即取栓治疗时,可能优先选择CT检查。躁动无法配合检查者需考虑镇静方案。少数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钆对比剂存在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风险,需谨慎评估。
脑梗死确诊后应遵医嘱规范用药,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日常需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进行康复训练。出现言语含糊、肢体无力等复发征兆时需立即就医复查影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