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被车撞颅内出血可通过止血、降低颅内压、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颅内出血通常由外伤、高血压、脑血管畸形、凝血功能障碍、肿瘤等原因引起。
1、止血:颅内出血的首要任务是止血,可通过局部压迫、药物止血等方式进行。药物止血常用氨甲环酸注射液0.5g/次,静脉注射、维生素K1注射液10mg/次,肌肉注射等。
2、降低颅内压:颅内压升高会加重脑损伤,需采取措施降低颅内压。可使用甘露醇注射液20%浓度,125ml/次,静脉滴注、呋塞米注射液20mg/次,静脉注射等药物。
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颅内出血,需进行手术治疗。常见手术方式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脑室穿刺引流术等。手术可有效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功能。
4、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抗感染、营养神经、改善脑循环等。常用药物有头孢曲松钠注射液1g/次,静脉注射、胞磷胆碱钠注射液0.5g/次,静脉注射、尼莫地平注射液10mg/次,静脉滴注等。
5、康复训练:颅内出血后需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脑功能。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语言训练、认知训练等。物理治疗可通过按摩、电刺激等方式进行,语言训练可通过发音练习、阅读练习等方式进行,认知训练可通过记忆训练、注意力训练等方式进行。
颅内出血后需注意饮食调节,建议低盐低脂饮食,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鱼、蛋、奶、蔬菜、水果等。运动方面需根据病情逐步恢复,初期以卧床休息为主,后期可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护理方面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复查,遵医嘱用药,避免情绪波动,保持良好心态。
颅内出血患者可能有感觉,也可能没有明显感觉,具体与出血量、部位及速度有关。颅内出血的感知差异主要与出血部位是否压迫痛觉敏感结构、是否影响意识中枢等因素相关。
当出血量较少或位于非功能区时,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头痛、头晕或无明显症状。例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因刺激脑膜神经,常突发剧烈头痛;慢性硬膜下血肿因进展缓慢,早期可能仅有注意力不集中等非特异性表现。这类情况容易延误就诊,需通过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
若出血量大或累及脑干等关键部位,患者会出现剧烈头痛伴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典型症状。脑室出血或大面积脑出血可在短时间内导致昏迷,此时患者已无法感知自身异常。部分患者发病前可能出现视物模糊、言语不清等先兆,但常被忽视。
出现突发头痛、呕吐或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时应立即就医。日常生活中需控制高血压等基础疾病,避免头部外伤和剧烈运动,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康复期患者要遵医嘱进行肢体功能训练,保持情绪稳定,饮食以低盐低脂、易消化为主,预防便秘和呛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