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牙拥挤特别不整齐可通过佩戴矫治器、片切减径、拔牙矫正、正颌手术、保持器固定等方式治疗。下牙拥挤通常由遗传因素、乳牙早失、不良口腔习惯、颌骨发育不足、牙量骨量不调等原因引起。
1、佩戴矫治器固定矫治器如金属托槽或陶瓷托槽,通过弓丝施加持续力使牙齿移动。适用于中度拥挤病例,需定期复诊调整力度。隐形矫治器可自行摘戴,通过数字化设计的透明牙套逐步排齐牙齿,适合轻度至中度拥挤且对美观要求高的患者。两种方式均需配合使用橡皮筋或附件辅助牙齿移动。
2、片切减径通过磨除牙齿邻面少量釉质获得间隙,每颗牙磨除量不超过0.5毫米。适用于牙冠形态过宽或轻度拥挤病例,可能伴随短暂牙齿敏感。操作后需抛光牙面并涂氟防龋,常与矫治器联合使用。禁忌症包括釉质发育不良或已有广泛龋坏者。
3、拔牙矫正针对严重拥挤或突面型患者,通常拔除第一前磨牙创造间隙。需先拍摄全景片评估牙根位置,拔牙后通过矫治器内收前牙关闭间隙。可能伴随暂时性咀嚼无力,治疗周期较长。拔牙决策需结合侧貌分析及模型测量,避免过度内收导致面部塌陷。
4、正颌手术适用于颌骨发育异常导致的骨性拥挤,如下颌骨过小或上颌骨前突。术前需正畸排齐牙列,术后配合颌间牵引固定。手术可能涉及截骨移位和钛板固定,恢复期存在肿胀和暂时性感觉异常。需严格评估全身健康状况及手术风险。
5、保持器固定主动治疗结束后需长期佩戴保持器防止复发。哈雷保持器可微调咬合,透明保持器美观但透气性较差。第一年需全天佩戴,后期逐渐减少至夜间使用。保持期间应避免咬硬物,定期复查调整松紧度。复发常见于未遵医嘱佩戴的患者。
治疗期间需加强口腔清洁,使用含氟牙膏和牙缝刷清理矫治器周围。避免食用粘性食物及碳酸饮料,防止托槽脱落或釉质脱矿。正畸过程可能出现暂时性溃疡,可用正畸蜡保护黏膜。完成治疗后建议每年复查咬合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早期复发迹象。日常咀嚼应双侧均衡用力,纠正吐舌、口呼吸等不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