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惊厥可通过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受伤、记录发作情况、物理降温、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惊厥通常由高热、癫痫、脑膜炎、低血糖、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引起。
1、保持呼吸道通畅将孩子平放于安全处,头部偏向一侧,解开衣领避免压迫颈部。禁止强行撬开牙关或塞入异物,防止误吸呕吐物或咬伤舌头。观察口唇是否发绀,如出现呼吸困难需立即调整体位。
2、防止受伤移开周围尖锐物品,在坚硬地面垫软物保护头部。避免约束肢体动作,抽搐时强行按压可能导致骨折。发作期间持续陪伴,防止坠床或碰撞。
3、记录发作情况用手机拍摄视频记录抽搐起始时间、持续时长、肢体表现及意识状态。观察是否伴随眼球上翻、口吐白沫等症状。这些信息对医生判断病因具有重要价值。
4、物理降温高热惊厥需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禁止使用酒精或冰水。退热贴可辅助敷于额头,同时保持环境通风。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建议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
5、及时就医首次发作、持续时间超过5分钟或反复发作必须送医。急诊需检查血常规、电解质、脑电图等项目。若确诊癫痫需长期服用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等抗癫痫药物。
惊厥发作后应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声光刺激。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补充维生素B族。定期随访监测神经系统发育,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疲劳。家长需学习心肺复苏技能,家中常备体温计和退热药。注意观察发作前兆如烦躁不安、肢体僵硬等表现,提前做好防护准备。
小儿热性惊厥主要表现为体温骤升时突发全身性或局部性抽搐,常伴随意识丧失、双眼凝视或上翻、四肢强直或阵挛。典型症状包括体温超过38摄氏度、发作时间短暂、发作后嗜睡或烦躁。热性惊厥多见于6个月至5岁儿童,主要与感染性疾病相关。
1、体温骤升抽搐患儿常在体温快速上升期出现全身肌肉阵挛性抽动,多由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抽搐时面色青紫、牙关紧闭,持续数秒至数分钟自行停止。发作后需保持侧卧位防止误吸,记录抽搐持续时间及表现特征。家长应避免强行按压肢体或塞入异物到口腔。
2、意识障碍发作期间患儿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可能出现短暂意识丧失。部分患儿表现为目光呆滞或呼之不应,发作后常有短暂嗜睡状态。需与癫痫发作鉴别,典型热性惊厥发作后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家长需观察患儿意识恢复时间及有无定向力障碍。
3、自主神经症状部分患儿伴随瞳孔散大、呼吸暂停、尿失禁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发作时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可能与交感神经兴奋有关。这些症状通常随抽搐终止而消失,若持续存在需警惕复杂性热性惊厥可能。
4、发作后异常抽搐停止后常见短暂乏力、哭闹或嗜睡,称为发作后状态。少数患儿出现暂时性肢体瘫痪或语言障碍,多在1小时内恢复。家长应记录异常表现持续时间,若超过1小时需考虑神经系统并发症。
5、伴随感染症状多数患儿存在原发感染表现如咽痛、咳嗽、耳痛等。中耳炎、幼儿急疹、流感是常见诱因。需测量腋温确认发热程度,观察有无皮疹、颈部抵抗等体征。反复呕吐或精神萎靡提示需排除脑膜炎等严重感染。
家长发现热性惊厥发作时应保持冷静,将患儿置于安全环境侧卧位,松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发作超过5分钟或24小时内反复发作需紧急就医。平时应注意预防感染,体温超过38摄氏度时及时物理降温,避免穿着过多衣物。记录发作频率和特征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需神经科随访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