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耳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止痛消炎、鼓膜穿刺、鼻腔减充血剂、局部热敷等方式治疗。急性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力低下、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疗:
细菌性急性中耳炎需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头孢呋辛、阿奇霉素等。抗生素疗程通常为7-10天,需遵医嘱完成整个疗程以防止细菌耐药。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替代。
2、止痛消炎: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可缓解耳痛和发热症状。局部使用酚甘油滴耳液也能减轻疼痛。儿童患者需注意药物剂量,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
3、鼓膜穿刺:
当中耳积液压力过大导致剧烈疼痛或听力明显下降时,医生可能建议鼓膜穿刺引流。该操作可迅速缓解症状,同时获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以指导抗生素选择。
4、鼻腔减充血剂:
使用盐酸赛洛唑啉等减充血剂可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促进中耳积液排出。但需注意连续使用不超过3-5天,避免反弹性鼻塞。儿童患者建议使用生理盐水鼻腔冲洗。
5、局部热敷:
用温热毛巾敷于患耳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注意温度不宜过高,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日2-3次。热敷同时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污水进入加重感染。
急性中耳炎患者应保持充足休息,多饮水促进代谢。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注意保暖防止感冒,擤鼻涕时避免用力过猛。儿童患者需定期复查听力,观察是否有积液残留。游泳或洗澡时可使用耳塞防止进水,但不宜长期佩戴影响耳道通风。若症状持续超过48小时或出现高热、剧烈头痛等需及时复诊。
儿童急性中耳炎可通过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等药物缓解疼痛,同时配合局部热敷、调整睡姿等方法改善。疼痛通常由细菌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力低下、感冒继发感染、耳道异物刺激等因素引起。
1、药物镇痛:
布洛芬混悬液和非甾体抗炎药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鼓膜充血肿胀导致的疼痛。对乙酰氨基酚滴剂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发挥解热镇痛作用。使用前需确认患儿无相关药物禁忌,严格遵医嘱控制用药间隔。
2、局部热敷:
用40℃左右温毛巾敷于患侧耳部,每次15分钟每日3次。热力能促进耳周血液循环,加速炎性物质代谢,缓解肌肉痉挛性疼痛。注意避免烫伤,热敷后保持耳道干燥。
3、体位调整:
睡眠时抬高床头30度,患耳朝上侧卧。该体位利于中耳腔分泌物引流,减少鼓膜受压。哺乳期婴儿应保持45度角喂养,避免奶液经咽鼓管逆流至中耳腔。
4、咽鼓管训练:
指导儿童进行吞咽、咀嚼口香糖等动作,每天3组每组10次。通过肌肉运动促进咽鼓管开放,平衡中耳内外压力。可配合捏鼻鼓气法,但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5、环境控制:
保持室内湿度50%-60%,避免接触二手烟及冷空气刺激。干燥环境易致咽部黏膜屏障功能下降,烟草中的氰化物会加重耳蜗毛细胞损伤。
患儿饮食应选择温凉流质食物如南瓜粥、山药糊,避免辛辣及坚硬食物刺激咽部。每日保证500毫升饮水维持黏膜湿润,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急性期避免游泳及乘坐飞机,恢复期可进行吹气球等轻柔的耳压平衡训练。若72小时内疼痛未缓解或出现耳道流脓、高热等症状,需立即耳鼻喉科就诊排除鼓膜穿孔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