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患者常用西药主要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1、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活性,减少血栓素A2生成,从而阻断血小板聚集。该药物适用于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常见剂型为肠溶片,需注意胃肠道不良反应,长期服用者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2、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作为P2Y12受体拮抗剂,可选择性抑制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临床多用于阿司匹林不耐受患者,或与阿司匹林联用治疗高危人群。用药期间需警惕出血倾向,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
脑中风患者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同时配合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摄入控制在6克以下,增加全谷物和深海鱼类摄入。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指标,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出现头晕、肢体麻木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复查。
心肌梗死的常见表现主要有胸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冷汗及晕厥。
1、胸痛:
心肌梗死最典型的症状是突发性胸骨后压榨性疼痛,疼痛可向左肩、左臂或下颌放射,持续时间通常超过30分钟。这种疼痛与心绞痛不同,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法缓解。部分患者描述为“胸部被重物压迫”或“烧灼感”,少数糖尿病患者或老年人可能表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
2、呼吸困难:
由于心肌缺血导致左心功能不全,约40%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尤其在老年人和女性中更为常见。患者可能感觉“喘不过气”或需要坐起呼吸,严重时伴随粉红色泡沫痰,提示已发生急性肺水肿。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
3、恶心呕吐:
下壁心肌梗死常刺激膈神经引起胃肠道症状,约20%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或上腹部胀痛,易被误诊为急性胃炎。这种反射性症状多伴随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体检时可发现肠鸣音减弱。部分患者因迷走神经过度兴奋而出现呃逆。
4、冷汗:
约70%患者在胸痛发作时伴随皮肤湿冷、面色苍白等交感神经兴奋表现。这种冷汗与普通出汗不同,呈现突然发生的全身性冷汗,衣服可迅速湿透。体征上可观察到皮肤花斑、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等外周循环障碍表现。
5、晕厥:
严重心肌缺血可能导致心源性晕厥,常见于右冠状动脉闭塞引起的严重心动过缓或心室颤动。患者往往先出现黑朦、头晕等前驱症状,随后意识丧失跌倒。这种情况提示预后不良,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治疗。
心肌梗死患者日常需注意低盐低脂饮食,控制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避免腌制食品和动物内脏。建议选择深海鱼类、燕麦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每次30分钟。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出现不明原因牙痛、上腹痛或肩背痛时需警惕不典型心梗,建议立即就医检查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康复期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脏康复训练,逐步恢复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