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HBV)主要引起肝脏感染,可能导致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感染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接触传播。预防和治疗的关键在于疫苗接种、抗病毒药物和生活方式调整。
1、急性肝炎
急性乙型肝炎通常在感染后1-4个月内出现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恶心、黄疸等。大多数成年人感染后可通过自身免疫系统清除病毒,但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慢性感染。急性期治疗以支持性治疗为主,包括休息、补充营养和避免饮酒。
2、慢性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是指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超过6个月,可能导致肝脏长期炎症和损伤。慢性感染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并接受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和拉米夫定,这些药物可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
3、肝硬化和肝癌
长期慢性肝炎可能导致肝硬化,表现为肝脏纤维化和功能减退。肝硬化患者需严格戒酒,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并定期进行肝癌筛查。肝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和靶向药物治疗,早期发现可显著提高治愈率。
4、预防措施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感染的最有效方法,尤其对新生儿和高风险人群至关重要。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不共用注射器和严格筛查血液制品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肝脏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但通过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有效预防,可以显著降低疾病风险。定期体检和健康生活方式是保护肝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