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感染性休克可通过抗感染治疗、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器官功能支持和原发灶处理等方式治疗。手术后感染性休克通常由细菌感染、免疫抑制、手术创伤、导管相关感染和抗生素使用不当等原因引起。
1、抗感染治疗:
感染性休克的首要治疗是控制感染源。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常见药物包括碳青霉烯类、糖肽类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未明确病原体前可经验性使用广谱抗生素。需注意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避免耐药性产生。
2、液体复苏:
早期积极的液体复苏是治疗关键。通过静脉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补充有效循环血量,改善组织灌注。液体复苏需监测中心静脉压、尿量等指标,避免液体过负荷。对于严重低血容量患者,可能需要快速补液。
3、血管活性药物:
在充分液体复苏后仍存在低血压时,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常用药物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血管加压素等。这些药物可改善外周血管阻力,保证重要器官灌注。使用时需根据血压变化调整剂量。
4、器官功能支持:
针对受损器官采取支持治疗。呼吸衰竭患者可能需要机械通气,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能需要血液净化治疗。对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需补充凝血因子。多器官功能支持可降低病死率。
5、原发灶处理:
清除感染源是根本治疗措施。对于手术部位感染需彻底清创引流,对于导管相关感染需拔除导管,对于腹腔感染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探查。及时处理原发感染灶可阻断炎症反应继续发展。
手术后感染性休克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保持环境清洁。饮食上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必要时可进行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恢复期可进行适度的床上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定期监测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交叉感染。心理疏导也很重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感染性休克属于分布性休克,是脓毒症发展到严重阶段的循环衰竭状态,主要由病原体毒素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导致血管扩张和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感染性休克的核心病理生理改变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引发的血管张力异常。病原体释放的内毒素或外毒素激活免疫系统,产生大量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这些物质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外周血管扩张,血液淤积在微循环中。同时心肌抑制因子会降低心脏泵血效率,共同造成组织灌注不足。患者典型表现为高热或低体温、呼吸急促、意识改变、皮肤花斑及尿量减少,实验室检查可见乳酸水平升高、白细胞计数异常。
与其他类型休克相比,感染性休克具有独特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低血容量性休克以循环血量绝对不足为主,心源性休克源于心脏泵功能衰竭,而梗阻性休克由物理性血流阻塞导致。感染性休克则表现为分布异常,虽然总血容量可能正常,但因血管扩张和微循环障碍导致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这种差异决定了治疗重点的不同,感染性休克需在液体复苏同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灌注压。
感染性休克的救治需遵循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原则,包括1小时内完成血培养、应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液体复苏,必要时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收缩药。维持平均动脉压65mmHg以上,中心静脉压8-12mmHg,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70%以上是关键目标。同时需积极控制感染源,如引流脓肿或清创坏死组织。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或真菌性休克,需根据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抗感染方案。
预防感染性休克需重视脓毒症的早期识别与干预。对于存在肺部感染、腹腔感染或尿路感染的患者,当出现呼吸心率增快、精神状态改变等预警症状时,应立即就医评估。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及老年人等高危人群更需警惕。日常应规范处理感染伤口,避免滥用抗生素,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也有助于降低风险。出现持续发热伴血压下降时须急诊处理,延迟治疗每增加1小时死亡率上升约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