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流动力学检查前需空腹4-6小时、停用影响排尿药物、穿着宽松衣物,检查中配合医生指令完成排尿动作,检查后适当饮水预防感染。注意事项主要包括检查前准备、药物调整、体位配合、数据记录准确性及术后护理五个方面。
1、检查前准备:
检查前需保持膀胱适度充盈,通常要求检查前1小时饮水500毫升。需提前排空肠道,必要时进行清洁灌肠以避免肠内容物干扰检查结果。穿着易穿脱的宽松衣物,便于检查时快速更换体位。携带既往泌尿系统检查报告供医生参考。
2、药物调整:
检查前3天需停用影响膀胱功能的药物,包括M受体阻滞剂如托特罗定、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等。高血压患者需提前与医生沟通调整降压药方案。糖尿病患者需告知医生当前血糖控制情况,避免检查期间发生低血糖。
3、体位配合:
检查过程中需根据指令变换体位,包括平卧位、坐位及站立位排尿。放置测压导管时保持放松,避免盆底肌紧张影响压力数据。进行排尿期检查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自然排尿,不可刻意用力或中断尿流。
4、数据准确性:
检查全程需保持自然呼吸,避免咳嗽或说话影响腹压测量。尿流率检测时要求初始尿流速度达到最大,中途不得人为控制尿流。同步影像尿动力学检查需配合造影剂注射,对碘过敏者需提前声明。
5、术后护理:
检查后2小时内需饮水1000毫升以上促进排尿,预防尿路感染。可能出现轻微血尿或排尿灼热感,通常24小时内自行缓解。3天内避免剧烈运动,观察是否出现持续腹痛、发热等异常症状。
检查后建议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可适量饮用蔓越莓汁辅助预防尿路感染。一周内避免摄入酒精、辛辣食物等刺激性饮食。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可选择棉质透气内裤。出现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加重或发热超过38℃时需及时复诊。恢复期可进行盆底肌训练,但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尿流动力学检查主要用于评估排尿功能障碍的具体原因,对诊断下尿路疾病具有重要价值。该检查通过测量尿流率、膀胱压力等参数,可明确排尿异常与膀胱尿道功能的关联性,主要适用于储尿障碍、排尿困难、尿失禁等病症的鉴别诊断。
1、尿流率测定:
通过记录单位时间内排出的尿量,反映尿道通畅程度。最大尿流率降低可能提示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等梗阻性疾病;尿流曲线中断则常见于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检查时要求膀胱充盈量达到150毫升以上,采用专用尿流率计进行测量。
2、充盈期膀胱测压:
经导管持续灌注生理盐水并监测膀胱内压变化,可评估膀胱感觉功能、顺应性和稳定性。逼尿肌过度活动表现为灌注期不自主收缩,低顺应性膀胱则显示压力随容量增加急剧上升。该检测能明确神经源性膀胱、间质性膀胱炎等疾病的特征性改变。
3、压力-流率同步测定:
同步记录排尿时的逼尿肌压力和尿流率,是诊断膀胱出口梗阻的金标准。高压低流型曲线见于前列腺增生,低压低流型则提示逼尿肌收缩乏力。该检查能准确区分机械性梗阻与功能性排尿障碍。
4、尿道压力描记:
采用微传感器导管测量尿道各段压力分布,主要用于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最大尿道闭合压降低、功能性尿道长度缩短是典型表现,可为抗尿失禁手术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5、肌电图监测:
通过肛门电极记录盆底肌电活动,评估排尿时括约肌的协调性。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表现为排尿期肌电活动增强,这是诊断神经源性排尿障碍的关键指标。
检查前3天应停用影响膀胱功能的药物,避免检查当日饮用利尿饮品。检查后建议增加水分摄入预防尿路感染,出现持续尿痛或血尿需及时就医。日常可进行盆底肌训练改善控尿能力,限制咖啡因摄入减少膀胱刺激,保持规律排尿习惯预防膀胱过度充盈。对于存在排尿异常的患者,建议在泌尿外科医生指导下结合症状特点选择针对性检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