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眼不会通过血液传播。沙眼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如接触感染者眼部分泌物或污染物品。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结膜炎,传播途径主要与眼部接触有关。当健康人接触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毛巾、脸盆、枕头等物品时,病原体可能通过手部接触再揉眼进入眼部。共用眼部化妆品或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也可能导致传播。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苍蝇等昆虫可能成为机械性传播媒介。母婴传播可能发生在分娩过程中新生儿接触产道分泌物。
沙眼衣原体主要侵犯结膜上皮细胞,不会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病原体在眼表繁殖后通过分泌物排出,不具备血源性传播的生物学特性。艾滋病、乙肝等血源性传染病可通过血液传播,但沙眼衣原体不存在这种传播方式。实验室检查中,沙眼诊断主要依靠结膜刮片检测衣原体抗原或核酸,不需要进行血液检测。
预防沙眼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共用毛巾等物品,接触患者后及时洗手。在流行地区可定期使用四环素眼膏预防性治疗。出现眼红、异物感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红霉素眼膏、氧氟沙星滴眼液等药物。改善环境卫生、控制苍蝇滋生对阻断传播有重要意义。
沙眼正在变好的表现主要有眼部充血减轻、分泌物减少、异物感消失、畏光缓解、视力恢复等。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结膜炎,需通过规范治疗和日常护理改善症状。
1、眼部充血减轻沙眼急性期结膜血管扩张充血明显,好转时结膜充血范围缩小,颜色由鲜红转为淡红。可能与衣原体载量下降有关,需继续使用红霉素眼膏或滴眼液控制感染,避免揉眼加重炎症。
2、分泌物减少病情改善后黏脓性分泌物逐渐减少,晨起眼睑粘连减轻。提示结膜杯状细胞分泌功能恢复正常,可使用利福平滴眼液抑制病原体复制,同时用生理盐水清洁睑缘。
3、异物感消失角膜上皮修复后,患者眼内沙砾感、摩擦感明显缓解。可能与倒睫减少、角膜炎症消退相关,需持续使用四环素眼膏预防复发,并定期检查睑内翻矫正情况。
4、畏光缓解角膜血管翳消退后对光线刺激的敏感性降低。通常伴随泪膜稳定性恢复,可辅助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改善眼表湿润度,外出佩戴防紫外线眼镜。
5、视力恢复晚期沙眼患者随着角膜混浊减轻,视物模糊症状逐步改善。需长期随访观察角膜瘢痕变化,严重者可考虑角膜移植术,日常补充维生素A胶丸帮助上皮修复。
沙眼恢复期应保持眼部清洁,避免共用毛巾等个人物品。饮食宜选择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肝脏、胡萝卜等,室内保持适宜湿度。若出现症状反复需及时复查衣原体抗原,治疗期间禁止游泳或化眼妆,家庭成员应同步筛查预防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