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孕妇可能传染胎儿,主要通过胎盘垂直传播或分娩时接触感染。若孕妇未接受规范治疗,胎儿感染概率较高;若孕期及时干预,可显著降低传播风险。
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导致先天性梅毒。妊娠早期感染可能引发流产、死胎或胎儿发育异常,中晚期感染则可能造成新生儿肝脾肿大、骨骼病变或神经系统损害。孕妇血清学检测阳性且未治疗时,胎儿感染概率可达80%。规范使用青霉素类药物治疗可阻断传播,妊娠16周前完成治疗者胎儿感染概率可降至2%以下。
极少数情况下,即使经过规范治疗,仍可能出现治疗失败或再感染。这类孕妇需重复血清学检测,必要时进行羊水穿刺确认胎儿是否感染。分娩时若存在活动性皮损,可能通过产道接触传播,此时需考虑剖宫产降低风险。新生儿出生后需立即进行血清学检测并预防性治疗。
建议所有孕妇在孕早期进行梅毒筛查,阳性者每月复查血清滴度直至分娩。确诊后应严格遵医嘱使用注射用苄星青霉素或注射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治疗,避免使用替代药物。孕期需加强营养支持,定期监测胎儿发育情况,分娩后母婴均需接受专科随访。